“‘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加快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如是评价。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如期形成,标志着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
正因如此,“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
2011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法律61件,作出有关法律解释10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0件;与此同时,国务院制定修改行政法规73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3497件。截至2015年9月底,除现行宪法外,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44件,行政法规共746件,地方性法规共9540件。
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立法机关积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适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39部法律的部分条款作出修改,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为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常委会及时作出涉及自贸区、司法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领域的授权决定7件,支持和保障相关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李适时说。
推进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2015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广东省深圳市挂牌成立。1月31日,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在辽宁省沈阳市挂牌,巡回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司法改革要动真格,长期饱受诟病的司法“地方化、行政化”亟待破解,由此催生了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实际上,“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蓬勃展开、深入推进,向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此同时,作为“硬骨头”的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机制、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四项基础性改革也在稳步推进,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体制机制性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大批优秀的法官、检察官集中到执法办案第一线。
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
“全民普法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一五’到‘六五’,近30年持续不断的普法教育,如同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我国国民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相比当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全民普法功不可没。
全国普法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中普法和依法治理专兼职工作人员超过1.1万,普法志愿者队伍达4.7万多支、总人数超过157万,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法制宣传栏目总数达2.4万个。一个由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全社会参与的全民普法工作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思想观念上尊崇法治,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体制机制和党的建设上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
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2011年5月“六五”普法全面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了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治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
(本报记者 殷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