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近日,“送医上门”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在北京等四大城市“试水”。部分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方便患者找到专家就诊,但也有人认为这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不现实——

    “滴滴医生”该何去何从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06版)
    新华社发

        “滴滴医生”来了。10月18日和19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健康”“滴滴出行”和“名医主刀”三家公司联合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四大城市进行了两天“试水”,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免费享有四城市知名医院专家上门出诊,此举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

     

        此事虽已过去一周,但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就医习惯带来的心理冲击还在发酵。国家卫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这一新的诊疗模式,在必要时会考虑出台相关规定。

     

    互联网+医疗挑战传统就医习惯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地区的陈女士,成为此次“滴滴医生”活动在北京的首位体验者。她有血压和血脂等方面问题,因为近期骨折导致不能及时去医院检查。40分钟诊疗过程结束后,陈女士感慨,赶上行动不便,有医生上门服务真好。若今后制定的出诊价格还能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她会再次呼叫“滴滴医生”。

     

        据了解,“试水”两天内,4座城市共计两千多位用户使用了“滴滴医生”上门服务,但是接单率仅有40单左右。有关方面解释接单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合作医疗机构覆盖面不够广、涵盖的科室不够齐全,以及滴滴软件系统不够流畅等。无论怎样,公众对此还是有需求的。

     

        国内心血管病权威专家胡大一是此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方便医患双方。“传统医疗模式必须改变,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些业内人士认可,他们为这一“互联网+”的诊疗方式新探索叫好。

     

    社会评价有喜有忧

     

        “滴滴医生”上门服务,对于能够认同并接受这一模式的患者来说,是否会存在医疗风险?“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表示,医生在出诊前会详细咨询患者病情,在可控的范围内才选择出诊,例如中风患者的例行检查或者孕妇的常规产检。而危急病重的患者最好还是拨打120急救或者直接上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徐浣白指出:“把医生叫上门,的确可为一些经济条件好或者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分流一部分患者。”但对于上门出诊可能带来的医疗风险,她认为,并不是每位患者都了解自己病情并能叙述清楚。而且病情都在变化中,如果没有相关医疗设备进行深入检查和辅助治疗,会在患者期望值和预期诊疗效果之间产生差距,带来医患矛盾。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邓利强说:“医生的培养需要漫长的教育培训和实践过程,任何一个能出诊的医生都是社会稀缺资源。”他还想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医疗服务不能绝对归类为服务行业,医生提供的服务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厨师、司机等行业的一般服务。“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将这种服务市场化为随时可得的服务,而忽略其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的影响,不甚妥当。”

     

    逐步让新尝试更规范更合理

     

        此次“试水”,采取邀请专家加入“滴滴医生”的方式。

     

        对此,徐浣白的看法是,医生上门服务的确能够方便一些患者,但主要是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如果是疑难杂症就难说了。在目前专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不现实。“在国内家庭医生制度没有做到全覆盖之前,专家最好还是在大医院出诊,或可服务更多的患者。”

     

        胡大一则认为,目前医生多点执业还没得到大幅度推广,医生资源多数集中在大医院,“送医上门”某种程度上还是方便了患者找到专家就诊。

     

        倪剑文表示,这次“试水”引出了不少还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如这次邀请的全是专家,但在后面的推进中,还将考虑针对不同的患者安排不同的医生出诊。“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安排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出诊就行了。随着今后合作医疗机构数量的增多,我们还会根据用户地址,就近选择附近医疗机构的医生,避免医生在路上浪费时间。”倪剑文指出。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