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贡献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朱蕾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5日 01版)

        从近海向深海拓展——10月19日,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挂牌成立。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10月27日,河海大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

     

        大哉河海奋前程,毋负邦人期。作为中国现代水利教育和水利科研事业的开拓者,河海人在百年征程中积淀而成的科学精神,凝聚成“河润万物,海纳百川”的气质与风骨。

     

    水之源:天下有溺犹己溺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治水之要,唯在得人。1915年,水患肆虐,民生凋敝,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在南京创建河海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先河。

     

        历史变迁,学校几经易名、迁移,但“水利”二字始终扎根在河海人心中。

     

        在华东水利学院时期,李仪祉、许肇南等水利专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来到学院。时任院长严恺提出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贡献。从太湖治理到苏通大桥,从黄河小浪底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大多是河海毕业生。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说,“培育有责任担当的治水之人,是河海办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水之韵:滴水穿石炼真金

     

        河海人有滴水穿石的坚韧。100年来,一批批河海人前赴后继奔赴祖国最偏远地区,与天地为伴,与孤寂长守。

     

        新疆和田北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水资源枯竭。河海大学副校长唐洪武带着团队深入和田附近的喀拉喀什河地区,通过在河流闸口上增加悬板式设计,使清水和底层泥沙分离,引入和田。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院长陈喜带着学生驻扎贵州山区,搜集到研究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第一手资料。

     

        正是凭着“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河海大学始终站在中国水利科技的最前沿: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之魂:河清海晏民安康

     

        百年来,数以万计的河海人用行动践行着“河清海晏民安康”的价值追求。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严重影响水源地饮用水供水安全。河海大学王超院士率领专家团队赶赴现场,提出应急处理组合技术方案,使供水及时恢复。

     

        2013年12月15日,54岁的河海大学节水专家彭世彰倒在三尺讲台,再没有醒来。他提出了节水高产灌溉技术,全国利用此技术种植的水稻有4800多万亩。2012年摘得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但彭世彰说:“农民松开的眉头才是最好的嘉奖。”

     

        “依石城,饮长江,弦歌清凉,报效国邦。河海人,水之子,奔腾浩瀚灵动飞扬……”伴着《水之子》的吟唱,河海大学将继续以水为师,河海学子将继续奔赴四方。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朱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