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作者:李佩甫(河南省作协主席)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1日 10版)

        作家是离不开时代生活的。多年来,我一直在豫中平原上行走。下过乡、当过知青、生产队长、也在县里挂过职。特别是搞专业创作之后,我每年都会下去走走、看看。不是为了寻找素材,而是补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觉,也可以说是在研究平原。平原是我的家乡,我一直是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当作我的写作方向,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当作“植物”来写的,写“土地与植物(人)”的关系和生命状态等。我曾经把自己数十年对这块土地的认知与探索写在了我的10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里(如“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以及《生命册》《等等灵魂》等作品)。在文学创作上,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原”,就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高速旋转式的变化常常让人目不暇接。有的时候,我在思考大变革甚至大迁徙中的中原人的生存状态时,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当然,对中国乡村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既有疼痛,也有憧憬,蕴含着未来和希望。比如,前不久我去信阳看了一个名叫郝堂的村子,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本来样子没有被破坏,一切都循着自然形态发展着,山村、瓦舍、荷塘、稻田……现在已成了全省有名的旅游景点。当地乡长讲了一个很好的观点,那就是郝堂的发展要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的原始肌理,尊重群众的意愿。郝堂村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中国乡村重新认识的新的视角,也是一个真正关注民生民意的视角。

        中国在变化中,中国的农民在变化中,中国的乡村在变化中。在这样一个时期,文学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人类生活的先导,是民族灵魂的灯。时代在呼唤文学的洪钟大吕,作家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更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非常重要、及时、温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等谆谆告诫,对每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都显得语重心长、发人深省。我更愿意踏踏实实做一个坚守文学品格和文学创新精神的探索者,做一个为人民写作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