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和高昂旋律,我们需要具有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英雄之美的主旋律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去追求梦想、拼搏奋斗。结合个人创作经历,就如何搞好主旋律创作,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个是,弘扬主旋律必须真诚,它一定来源于作者自己对理想和信仰最执着的坚守。关于信仰,搞主旋律创作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我们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楷模,之所以能够创造突出业绩,一定源于他内心的强大动力,忠诚信仰、坚定理想是他的立身之本。假如我们编剧自己对理想和信仰有所动摇与疑惑,我们笔下的人物就不可能真正坚守住理想和信仰;假如我们自己缺乏真诚的热爱,我们笔下的人物就难以呈现出思想的光辉和情感的力量。弘扬主旋律、歌颂英模人物时,非常需要我们与剧中人物进行心灵沟通,这种沟通不能总是坐在他们的对面,应当想办法让自己化成“隐身人”附着在他们身上,真正听到他们血脉奔流的声音。
另一个是,弘扬主旋律必须是艺术的,主题思想要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来反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是文艺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我的同事合作写过一部话剧《来自滹沱河的报告》,是写“学雷锋”背景下一个发生在河北农村的故事。演出时我们请戏剧界专家看戏,其中有前辈欧阳山尊先生。演出结束后,多数专家都讲了一些肯定的评价,只有欧阳山尊先生一句话没有说。当我把他送到家门口时,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您对这个戏有什么意见吗?欧阳山尊先生沉默数秒后说:“还是那句话,多一点莎士比亚,少一点席勒”。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他引用的这句话是恩格斯评论文艺作品时说过的名言。恩格斯认为文艺作品不应该把主题思想直白的表现出来,应该通过人物命运,通过戏剧情节,通过人物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
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拿出优秀作品。古往今来的戏剧大师留下了大量瑰丽多彩的经典,像莎士比亚的剧作充满天才想象,契诃夫的作品沉静忧郁而又满怀悲悯之心,曹禺的戏富于人生哲理和民族文化底蕴,都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相比这些大师,我们这一代戏剧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