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泰半由文艺作品构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荷马史诗》,后人该怎样去了解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拉伯雷、塞万提斯,我们该如何去命名他们那个时代;而如果要认识中国,不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不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该是多么遗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冬去春来,文艺是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的游鸭;山雨欲来,文艺是早早到来灌满楼阁的疾风。文艺敏锐地感知和捕捉国家社会细微的变化,并通过歌谣、诗文、音乐、戏剧、绘画等方式迅速传播开来。所以古人“察势观风”首重文艺,借以从中窥知时代变幻的密码。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表现人的情感与梦想,也最能集中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文艺是人类精神的写照,又反过来推动人类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数千年来,文艺和人类精神文明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互相推动中逐渐前行。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在人类精神史或心灵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有些文艺作品批量生产,程式化痕迹严重,哪怕是在其产生的当时当地,也难以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只是迅速进入废纸篓,给资料库增添一段失败的教训而已。有些文艺作品价值扭曲,以丑为美,虽然一时博得眼球,却迅速被时代和良知所摒弃。有些文艺作品唯市场化,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片面追寻短暂的肤浅的快乐,刻意放大感官的欲望,这类作品即使能流行乃至红极一时,喧嚣过后,也只能在无尽空虚中灰飞烟灭。
文艺有灵魂,作品方不朽。有灵魂的文艺作品,就好像春季里的清风、泉眼涌出的活水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它的形式可能是新奇的,或者是平常的,但其内涵必定是真善美,必定有情操,也自然是有境界的,其终极目的和价值指向,也一定是完善人、提升人,维护公序良俗,推动文明进步。
灵魂之于文艺,正如灵魂之于人,得则生机勃发、立己立人,失则行尸走肉,须臾难存。更重要的是,文艺作为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文艺自身没有灵魂,文艺工作者自身没有精神,试问如何能够铸造国民的灵魂,又如何去锻造时代的精神!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一旦空虚迷茫无所坚守,时代便只剩一片荒漠。
什么是文艺的灵魂?唯有精神——人类的精神、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高屋建瓴而又富有创造性的重要论断,针对我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特点和问题,道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光芒。唯有用中国精神来铸就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事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
精神立则灵魂立,精神强则灵魂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灵魂和精神是第一位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其语言是朴素的,其结构是平实的,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这些作品展现了时代风貌、凝聚了中国力量,散发出一种浓烈的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展示出的不屈不挠、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是文艺创作开掘不尽的富矿。近代以来,落后的中国不断遭受欺侮,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前仆后继、薪尽火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日中国,已走上富强之路,文艺创作的环境变了,作品展现、传播的形式变了,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然是文艺作品的内核和底蕴。
中国历来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日新”传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改革创新推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正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近百年来,我们党顺应时代的呼声,不断在理论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指引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声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日之升,奏响了时代前进的最强音。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改革创新是促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国精神的两大元素,二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得到了凝聚和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表达,是当今时代的“道”、当代社会的“魂”。中国精神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多变的表现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的这个“核”和“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是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
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其核心和抓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和滋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花、是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土壤和养料。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深刻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贫、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融入文艺创作之中,让人民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扣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梦想和目标具有方向和指引的作用,也有振奋和凝聚的功效,还是持续和坚守的保障。当前,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行进在锐意进取的征程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进取奋斗的方向。文艺创作必须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寻梦、追梦、圆梦过程中的喜与忧、怕与爱、汗水与泪水、教训与经验,认真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三)
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凝聚力、感召力,最具有广泛性、包容性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往。文艺创作应该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既入微地鲜活地呈现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精神世界,又将个体的实践活动置于时代变迁、国家民族进步,中国梦一步步实现的伟大历史场景中加以关照。让读者观众既感受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又深切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感受到个人、民族、国家的同呼吸共命运。必须继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通过多种文艺形式,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审美与思想的兼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文艺创作的思想内核。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情感、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用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褒扬的,什么是应该否定和贬斥的。艺术地展现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让读者观众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主流价值。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积聚和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三、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在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中华大地上,无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英勇斗争、自强不息、争取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精神的光辉写照,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文艺创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哪一团体或党派,只要是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记忆,由文艺抒写。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注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精神,必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中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当下的优秀中华文化。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通过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政策引导等途径,积极主动挖掘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作一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广泛传播,让中华文化的血脉薪火相传,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