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若羌枣农讲“德行”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8日 02版)
    若羌红枣本报记者 王瑟摄

        14年的时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的枣业经历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到科学管护,从原枣生产到精深加工,从无人知晓到成为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的过程。红枣产业既富了百姓的口袋,也富了脑袋,从根本上夯实了若羌社会稳定之根基。用县委书记党峰的话说:“这是人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用良心来种植,用真心来维护这个品牌,用‘德行’来树立若羌枣业发展的大旗。”

     

        确定一条发展之路

     

        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农民祝前进是若羌县最早开始种植红枣的农民。2001年,他在自己的10亩棉花地里套种了红枣。2004年,他家的红枣开始挂果,平均每亩竟然卖了1000多元。让祝前进更没有想到的是,枣树产量逐年提高,现在祝前进的枣树每亩收入3万元。

     

        祝前进的变化,只是若羌县数万农民种植红枣的一个缩影。2014年,若羌县仅红枣产量就达5.52万吨,给农民带来16亿元的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00元,连续6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

     

        回想起当年下决心发展红枣产业的事,县政协经科委主任王新河记忆犹新。2000年以前,若羌县一直以种植棉花和小麦为生,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74元。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在总结几十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以红枣为代表的林果业是若羌农牧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重要突破口。

     

        “时任县委书记张亚平给群众算了细账:一亩红枣按照80株算,每株收5公斤干枣,每公斤最低价格10元,80株就是4000元,是高产棉花的十几倍。”现任铁干里克乡副乡长胡文军说。

     

        短短3年,若羌红枣种植规模达到12万亩,若羌农牧民也由最初的“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

     

        怎样保证若羌红枣的品质

     

        产量有了,但红枣的品质该如何保障呢?若羌县红枣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张文新说,若羌县不断加大红枣管理力度,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在病虫害防控方面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的管理模式。

     

        若羌县农业局局长宋振军说:“谁给红枣使用违禁药物,就给谁挂黑牌子,并将他的名字录入黑名单,纳入到征信体系中。同样等级的红枣,别人能卖到每公斤30元,黑名单的枣农只能卖到每公斤20元。”

     

        2013年开始,若羌县又逐步建立了红枣生产过程原始档案及枣农户主姓名等内容的长期销售档案,若羌红枣都办理了“身份证”。

     

        若羌县好想你枣业公司总经理石国俊说:“有了这样一个系统,企业在红枣收购和销售过程中对若羌本地红枣的质量和品牌也充满了信心。”

     

        红枣产业由“多”向“精”转变

     

        随着塔里木盆地周边大面积红枣陆续进入结果期,各地大批量红枣集中上市给曾经“一枣独秀”的若羌枣业带来冲击。若羌县在占领红枣品质制高点,延长红枣产业链的同时,眼光又超前了一步,开始从追求“多”向追求“精”转变。

     

        若羌县敏锐地察觉到,可以把22万亩红枣做成高端产品,附加值几倍地翻,这才是红枣产业的发展方向。若羌县羌都枣业公司从2009年起和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研发出红枣多糖片、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这些已经完全改变了红枣形态的产品,不仅价格翻了好几倍,更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目前全国6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近2000家若羌红枣专卖店。主打“若羌红枣”“楼兰红枣”等红枣品牌,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红枣连接起各族群众的心

     

        依格孜吾斯塘村80后村委会主任木天力甫·艾买提对红枣种植很有见解:“我们县推广红枣种植以后,农民们不仅钱袋子鼓起来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红枣种植起到民族团结,改变民风的作用。”

     

        家住吾塔木乡的宋礼是若羌县红枣种植大户,也是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40年前,宋礼刚来若羌时,一位善良的维吾尔族大叔将自家住房腾出一间给他,还把自家仅有的一袋苞谷面分给了他半袋,他便在库尔贵村扎了根。现在已成为技术能手的他,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选苗、嫁接、修剪、环割等每个环节的管理技术,他都耐心传授。2005年,宋礼动员村里十几名村民组成“民族互助红枣嫁接队”,累计为维吾尔族枣农开展红枣嫁接工作500多人次。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简小东说:“红枣产业使若羌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的浓厚氛围。邻里聚在一起谈论更多的是如何加强红枣管护,如何致富增收,发展红枣产业、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了。”

     

        党峰说:“若羌的枣农既富了口袋,同时也富了脑袋,共同将若羌县红枣产业推向更高的舞台。更主要的是,诚信种枣、诚信卖枣,早已成为若羌枣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