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的面庞,和蔼腼腆的笑容,中等微胖的个头,这是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吾尔·芒力克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年近古稀的维吾尔族大叔,像大漠戈壁中的“英雄树”胡杨一样,一生都扎根在他挚爱的这片热土,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族群众,把达西这片“盐碱地”变成了新疆的“华西村”。
民族团结像空气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少
“达西碱地白花花,庄稼欠收日子苦。大人肚子饿常唱歌,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时到尽头,盼望甜蜜的日子来。”这是昔日达西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走进达西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别墅群。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奥秘是什么?村民们说,是一个好的带头人和民族团结。
1982年冬天,沙吾尔·芒力克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达西村,没有一条林带,没有一块条田,自然灾害不断。为了给村庄找寻出路,沙吾尔带上两名村干部外出学习植树造林经验。回村后,他带村民苦干30天,按农田林网化标准平整了10条林带,第二年春他带头捐款买树苗。有了林带,沙吾尔又带领村民进行农田改造,达西村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被自治区评为“农田林网化合格村”。
沙吾尔·芒力克始终用“一个馕掰开大家分着吃”“携手共建团结渠”等发生在各族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把民族团结看得像空气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少。在他的倡导下,全村大力开展语言互学、节日互访、生产互助、困难互帮、婚事互贺、丧事互办,召开会议、科技培训、宗教活动、走访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必讲民族团结的“六互六必讲”活动,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
走进达西村村委会,一张张《帮带致富承诺书》赫然在目: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长辈带晚辈、老户带新户,宗教人士带信教群众。“五带”制度像一座桥梁,将党员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党支部因势利导,建立了党员结对帮扶制度。沙吾尔·芒力克带头,49名党员先后与困难村民签订了帮扶协议,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村民司迪克·买买提有养殖经验,但缺乏资金,沙吾尔出2.8万元帮他发展畜牧业。村民阿瓦汗·卡德尔身体残疾,缺乏资金,沙吾尔连续12年每年送一只生产母羊,如今她已有了50多只羊。
目前,扶贫对象已基本脱贫,49名党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49面旗帜”。
在达西村,还有着这样一条村训——“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在沙吾尔·芒力克的带领下,全村先后投入94.5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购置了电教设备和文娱体育器材;实施一个文化阵地、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图书室、两个教育基地五个文化工程,坚持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只要尉犁的胡杨还在,我就会一如既往干好每一天。”沙吾尔·芒力克说。 (本报记者 李慧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