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袁隆平: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

    作者:本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5日 06版)

        “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85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日前通过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回应近期出现的质疑声,呼吁社会理性看待超级稻研究。“现在我们的科研团队正在向超级稻第五期攻关,向着更高产量和更高质量奋进,我希望社会上某些人不要再向我们的超级稻泼脏水了。”

     

        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超级稻频频刷新水稻超高产世界纪录,令世界瞩目。然而,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等6市种植的“两优092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部分公众和媒体将矛头指向袁隆平的超级稻。《光明日报》为此刊出报道《安徽部分超级稻为何减产绝收?》(详见2015年4月15日5版),澄清事实真相,维护科学家袁隆平及其超级稻的声誉。但近日又出现相关农业专家质疑,认为超级稻“盲目追求超高产目标,高水高肥不环保、增量不增产、米质口感差”。对此,袁隆平亲自撰文回应,引发舆论关注。

     

        袁隆平谈道,超级稻是国家为了保证全国人民粮食需求而提出和设立的重大项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超级稻产量高但品质不好。现在科研人员也在不断对超级稻进行改进。对于超级稻技术上的“瑕疵”,袁隆平并不否认。“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我理解社会对于我们农业科研的高期待,但农业科研和生产从来不能一蹴而就。超级稻的生长和改进周期很长,起码需要3~5年时间。”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当前对超级稻存在质疑的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当前中国超级稻的研究进展缺乏了解,简单地认为“高产必不能优质”;二是将个别超级稻品种的问题夸大,忽视了超级稻对粮食增产的重大贡献;三是一些人对中国水稻大面积平均产量统计数据的误解,因为近年来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没有明显增加,就误认为超级稻对粮食安全无贡献。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理应受到充分尊重和包容。超级稻既有自己的突出优势,也必然包含一定不足。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湖南女子学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胡艺华说,“超级稻虽然已经‘芳龄’20,但放在世界粮食的历史长河中,它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在发展之中,我们应该有耐心、有信心去期待超级稻未来的快速成长和更大成功。” (本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