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50万人,入学率达99%以上,其中127.5万人入读公办学校,占总人数的85%——

    随迁子女入学难 看江苏如何破题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3日 04版)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一直被视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待解难题。日前,记者探访了江苏省多个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流入地,了解当地破解这一难题的举措。

     

        “既要能上学,又要上好学”

     

        在一家物业公司工作的谢素容,十几年前和丈夫从四川老家来到南京。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很少为孩子去哪上学操心。在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只要拥有暂住证、出生证等“五证”,就可以在就近的学校登记上学。如今,谢素容的双胞胎女儿在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读初三。之后,她们也能和本地学生一样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问题明确了“两为主”政策,即“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其主旨是“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015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50万人,入学率达99%以上,其中127.5万人入读公办学校,占总人数的85%。

     

        在南京市秦淮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茶艺课上,教师庞世佳向学生们介绍白茶,四溢的茶香弥漫开来。在这所经济适用房小区的配套学校里,一共有学生804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62.2%。除了国家规定课程外,该校还开设了足球、戏剧表演等课程。

     

        “随迁子女既要能上学,又要上好学。”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副局长庄芸坦言,全市所有学校进行混合编班,对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一视同仁,并通过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等方式,让所有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研究和制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同样被看作这些孩子平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2014年起,全国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今年,就有7454名符合条件的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苏省报名并参加了高考。

     

        调整教育经费划拨

     

        事实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已经被法律肯定下来,但是“两为主”的落实在各地依然存在差异。

     

        “各地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具体做法上的差异,受到流入地的地方财力和流入规模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表示,在现行的税制下,中央对地方教育的拨款采用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等方式。在“两为主”的政策框架下,中央对流入地政府提出教育投入和管理上的要求,并没有赋予相应的财税权限,经费投入的支持更是匮乏。

     

        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小学700元、初中1000元的最新标准,仅这一项支出该省就需要负担10余亿元。据了解,珠三角地区已经接纳了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外来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学,其中的主要费用均由地方政府承担。

     

        “由于公平、合理、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尚在完善,难以与户籍人口同等对待,一些地方的随迁子女入学无法得到财政正常的支持。”范先佐建议,在中央对教育的转移支付总体框架下,增加一个调节机制,“根据学生流动的具体情况,对流入地按照一定生均标准进行直接的补助和投入,建立‘钱跟人走’的教育券制度,以解决流入地教育经费的瓶颈”。

     

        增加流入地教师编制

     

        新学年伊始,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校长范凤鸣发现,和往年一样,该校今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仍在增加。目前,全校共有学生280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35%增长到60%以上,“十年时间,人数也几乎翻了一倍”。

     

        一边是源源不断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一边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经济发达的流入地来说,解决教师编制短缺和班额有限的问题比投入资金更让人头疼。

     

        范凤鸣介绍,现在江苏通常的做法是,以国家规定的班额数45人为标准,合理调配各班学生人数,将原来人数不满45人的班级,增至45人,“尽可能用好用尽有限的教育资源”。

     

        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对教师的需求也达到了“极限”。2010年,新桥中学公办教师人数为116人,目前为147人,5年增长了27%。即便是这样,教师数量仍然供不应求,不得不招聘6位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毕业生作为临时聘用人员。

     

        教育部今年初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如果真要如此,流入地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更加突出。

     

        “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是解决公办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有效路径之一”,范先佐认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经费和设备的支持,相当于为公办学校“进行总量扩容”。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建议,将江苏等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和资金投入纳入全国的统筹考虑,在流出地和流入地进行合理调配,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流入地教师编制和班级学生定额,以此保证这些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机会。 (本报记者 陈 鹏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