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普达措是人间最后一块净土,初秋时节,记者踏上这片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心地带,用文字与光影记叙一段来自香格里拉的自然传奇。
与记者同行的,是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副所长李秋平——一位农学专业出身、从事自然保护工作二十余载的“老环保”。管理所只有十来号人,作为林业系统最基层的工作机构,他们平日里的职责包括巡逻管护、自然监测、科研宣教、护林防火等诸多内容。
普达措国家公园由“两湖夹一带”构成——两湖,即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中间夹着的狭长地带是弥里塘草甸。整个国家公园按照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七大板块进行开发,规划区管理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开发出来的仅占到其中的千分之三。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前身是碧塔海景区,早在1993年就开始了旅游开发,2005年6月完成了碧塔海西线7000米的环保车道油路建设、4000米的人行栈道铺设,沿线还设有氧吧、公厕、导览信息牌等服务设施,以及环保车、游艇等代步工具。”李秋平介绍说。
眼前的属都湖幽暗平静,15平方公里的湖面四周青山郁郁。公园内的植被以长苞冷杉为主,根据不同的海拔及阴阳坡,分布着杜鹃、箭竹、苔藓、忍冬、云杉、高山栎、山杨……在浓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还栖息着60多种珍禽异兽,包括黑颈鹤、滇金丝猴、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
入山越深,寒气越盛,但所见花木的种类也越多。数公里的栈道走完,驱车向云杉更密、海拔更高的山中进发,随后停在一处低洼的草甸旁,这就是弥里塘——一个隐藏在高山深处的草场。在草色与繁花的变幻中,牛羊星散,河流与棚屋极尽优雅。
在这里,李秋平频频提到一个词——社区反哺。据说,在建立国家公园前,这里的居民大都半农半牧,放牧之余还会靠采摘松茸等林产品或给游客牵马为生。建立国家公园后,为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管理部门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或者将他们吸收为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通过增加就业渠道反哺社区居民。
位于普达措核心部位的碧塔海是海拔最高的一个景点。“碧塔”,藏语意思是栎树成毡的地方。在碧塔海,流传着“杜鹃醉鱼”的美丽传说。据说每年端午前后,湖畔杜鹃吐艳,鸟语花香,常有游鱼嬉戏于湖边浅滩,吞食杜鹃花的落英。因其含有微毒,鱼食后,如醉了一般漂浮在湖面,遂成就了碧塔海的景观一绝。可惜这样的场景我们无缘看到。
不过,在管护所标本室,记者有幸看到了被当地藏民奉为神鱼的碧塔重唇鱼。那是一种古老的鱼类,被认为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普达措属于藏区,藏民奉行天葬与水葬,不吃鱼肉,所以这些鱼无人捕捞,自生自灭,而且一般深藏湖底,很少靠岸,难得一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公园?相信人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错落有致的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中,成群的野生动物自由地漫步,一切都保存着自然的原始状态,人们按照规定的线路游览体验,与自然和谐地共处。正如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所言:“与风景名胜区相比,它偏重保护而非简单的观赏;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它在强调保护的同时,又注重展示、教育和游憩等功能。”
普达措就是这样。在这里草地只有牦牛可以进入,花果只有动物可以采摘,小松鼠在众目睽睽下闲庭信步,绝不惊慌……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