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935年
从皇宫到博物院,封闭数千年的宫禁终于向民众敞开大门,故宫完成了由旧到新的历史蜕变。
现代的故宫博物院,在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参与下,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呈现在了国人面前。得益于这群高素质、高知识阶层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故宫博物院在初创时期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初创的10年间,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1936年—1945年
外族入侵,八年抗战,风雨飘摇,故宫博物院从1933年起大批古物被迫南迁。然而,在如此艰险的大背景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精华对外交流、对内展出的脚步不仅从未停歇,而且竟显示出几分活跃的频率,成为那段苦难岁月的一大亮点。
1946年—1955年
这短短的10年,囊括了中国现代史上的3个重要转折:抗日战争胜利、国内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战争走向和平,故宫博物院的几个历史性场景值得永久铭记:1945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太和殿广场举行投降仪式;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文化古都免遭战火;抗战胜利后接管、收购流散文物,接受个人捐献,大批古代瑰宝陆续回归……
1956年—1965年
新中国百废俱兴,故宫博物院也逐步走入正轨,。政府不惜重金购赎国宝,海内外收藏大家无私捐赠,故宫自身也广泛搜求,使院藏文物的数量、种类激增。1958年开始大规模古建修缮,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紫禁城“老当益壮”,焕发新姿。
1966年—1975年
这是一个丧失理智的狂热时代,故宫博物院也未能完全幸免。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统统或改装、或拆掉的“整改方案”,以及先在神武门城楼、后移至奉先殿的“收租院”……故宫,沉浸在噩梦之中!
1976年—1985年
举世闻名的“唐山大地震”,北京震感强烈。任何天灾人祸,都可能给故宫博物院及其珍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大震”之后,对于文物的抗震、防震成为这10年中的大事。原本就是重中之重的安全保卫,在这10年被投以更多的关注。
1986年—1995年
改革开放,功业煌煌。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0年3月30日,地下文物库房一期工程竣工,次年一批珍贵文物入藏地下宝库,并为298280件文物作了防震、抗震处理……
1996年—2005年
在这世纪之交的十年中,故宫博物院无论是观众人数、内外展览、文物征集、文保科技、研究出版,还是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进行国际交流、“百年大修”,以及第五次院藏文物清理工作,还有“故宫学”概念的提出……都将自己频频推上焦点。2005年八十周年院庆之际,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在《光明日报》上进行了首次公开对话。
2006年—2015年
这十年里,两岸故宫交流有了质的突破。2009年初,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访京,被誉为“破冰之旅”;同年达成“八点共识”。此后,双方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进行。
这十年里,故宫博物院越来越亲民。故宫敞开大门,“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展览、活动,研发文创产品,用多种方式吸引公众关注、了解故宫文化。
这十年里,历时七年的第五次藏品清理工作于2010年底结束,经过清理,院藏文物共25大类,总计1807558件,而《院藏文物总目》进入编写、出版阶段。
这十年里,“平安故宫”工程于2013年4月获批准,在8年时间内重点解决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安全防范新系统建设、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七大问题。
2015年,为庆祝自己的九十华诞,改陈、新办18个展览,新开放五大区域。尤其是“石渠宝笈特展”火爆异常,成为社会热点。
再过五年,2020年,紫禁城就600岁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全体故宫人不懈前行的目标,因为他们知道:故宫属于中国的历史,更属于世界的未来。
(本报记者 李韵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