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

    院士专家谈中国科学家获诺奖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9日 10版)
    “中国神药”青蒿素在非洲拯救百万生命。图为由中国企业生产、含有青蒿素成分的抗疟药物。新华社图片

    编者按

     

        10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消息见4版)。本期科技天地摘登部分专家发言。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青蒿素的研究源自中医药,从理念、思路、方向,乃至关键工艺的突破都受到中医药的启发。中国人是幸运的,有中医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大一个丰厚的宝库,几千年经验的积累,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因此,我们要深入汲取中医药的精华,更大胆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中医药不但对疟疾有效,对急性传染病、代谢性疾病、慢性疾病也有效,我们在海外发表了高层次的论文,得到了认可;我们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更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同时要呼吁社会对中医药给予更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给予持续支持,希望更多人才进入到中医的队伍中来,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挖掘,产生更多成果,造福于人类。另外,在科研体制和机制,以及人才评价的标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中。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严谨求实、潜心研究的科学态度,坚持科技探索未知,创新为民的初衷。屠呦呦研究员前后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和探索,研究长达几十年,她坚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潜心地研究,这是一个科学家非常宝贵的品质。瞄准人民重大需求,解决人民面临重大的疾病威胁,扎扎实实地解决社会的需求,真正为人类作出有价值的科技贡献,这就有可能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我建议把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摆在国家科技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医药是我国最有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把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加以布局是非常必要的。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

     

        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要重视传承,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去发展创新。建议今后还要继续举办西式中班,让更多的西医同行以及西药的同行来学习中医,让他们受到中医药的启发,学到中医药的知识,能够参与创新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提倡多元的模式、学科交叉的模式,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疗效,发展中医药科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交叉学科的参与;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必须同心同德,爱其所同,互相帮助,同舟共济。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结合在健康疾病防治方面的需求,利用现代科技化手段,开展对中医药宝库的挖掘,进行创新性研究,我想这在科技界、医学界,在国家层面、世界范围内都会得到高度认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历史的契机,推动中医药方面的科技创新。屠呦呦研究员这项工作经过40多年的考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体现医学科技的发展的原动力和定位,也会让我们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当年的历史环境下,尽管人才团队、科研条件跟今天比有很大差距,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结合目前的科技创新,需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精细的分类。科研人员的动力经常来自管理指挥棒,也就是评估机制,所以我们要考虑对科技成果的评估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和客观,从而使我们医学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更加明确,把医学科学的成果最后落实在人民大众的健康上。

     

        姜廷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所长)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作为她的老同事,我倍感高兴。她的研究起源于中医药,而在她研究过程中又从中医药的典籍当中获得了启示,她和她的团队获得青蒿素活性成分和双氢青蒿素,开启抗疟新疗法,仅2010年在全球就治愈了1亿多的患者,这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她目前仍然关注着青蒿素的发展,正在指导、开发青蒿素新的适应症,研究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和抗性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她执着、奋力、创新的精神,瞄准社会的迫切需要、瞄准前沿,对中医药这一宝库更加努力挖掘,进一步改进人才和成果的评价体系,增强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使中医药在创新驱动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青蒿素在非洲的故事。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青蒿素“523”项目组成员,一直从事青蒿素的应用研究,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东南亚、非洲一些国家进行相关工作,从未间断。科摩罗大概有76万人口,是东非的三个岛组成的联盟共和国。这个国家大概有11万人患疟疾,门诊明确38%都是来看疟疾的,60%的住院病人都是疟疾患者,而且死亡率很高。2006年开始,我们跟科摩罗卫生部合作联合防治疟疾。到2014年这项工作结束,该国疟疾人口降到2100多人,死亡率降到0。最近我们又在马拉维等国家开展这项工作。屠呦呦研究员这次获奖,我有三点体会。第一,进一步佐证了中药是伟大宝库;第二,科学研究要面对重大的需求;第三,科技创新需要团队协作。我提一个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青蒿素的研究。现在青蒿素很多机理还不清楚,比如其溶解度低,吃了以后在人体血液里只能检测到非常低的量,甚至测不到,但却能杀死疟原虫。再比如,发现青蒿素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它对包括一些肿瘤在内的疾病的治疗作用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报记者 叶乐峰 袁于飞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