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青年书法家黄正非的工作室就在福建漳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老街区里。挥洒笔墨之余,推门而出的他总能看到儿时熟悉的闽南骑楼、明代石牌坊和传统老字号。他注意到,来这里游玩儿的台胞越来越多。
历史文化资源镌刻着城市记忆,延续着城市文脉,彰显着城市特色。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漳州市以“留住城市记忆”为重点,在规划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闽南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打造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留住闽南文化韵味,使得前来游玩儿、寻根谒祖的台胞络绎不绝,从而打造出一幅闽台“乡愁”美景图。
“世外桃源”
走进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脚下的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仿佛进入“世外桃源”,暂别城市喧嚣,收获一份山村特有的恬淡与宁静。在曲折公路的转弯处,漳州长泰红农庄的招牌清晰可见,一排排闽南建筑风格小木屋依山而建,朝可闻鸟鸣,夕可送晚霞。农庄主人是傅泗利,黝黑瘦峋,戴顶草帽。
后坊村有千年古樟——“大树将军”和“将军夫人”。老傅在香港创业几十年,一有时间就会回后坊看看“大树将军”。“年纪越大,心里越对家乡、乡土依恋得很。”慢慢地,每年回几趟家,已难解老傅花甲之年的思乡之愁。田园正美何不归?老傅决定卖掉工厂,回乡开启二次创业。
中国最大的古琴文创村也坐落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2014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未来的古琴文化村将集古琴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与置业等于一体,成为弘扬古琴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漳州市有两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5个中国传统村落,6557棵古树,70多座古桥,84座古牌坊以及漳州文庙、东山关帝庙等古寺庙,龙海石码古街、漳浦旧镇古街等古街。百年银桂,老屋石巷,古韵悠悠。“历史文化资源镌刻着城市记忆。我们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少填湖、不拆古厝。”漳州市委书记陈家东说。
乡土气息
“这个是用来脱稻壳的,然后放到风箱里把稻壳吹掉……”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婆在一堆农耕老器具前,边演示边回忆她过去的生活岁月。
以“田园·家园·乡愁”为主题的东园镇东宝村“乡愁馆”,选址于清代古建筑,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示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具有闽南味、“古早味”、漳州味的器具,以承载历史记忆,让归来的游子对故乡产生共鸣。
追寻闽南文化历史足迹,最直接的就是用地道的闽南语生动活泼地来演绎传统闽南风情。去年4月《漳州民间故事》丛书在“台胞祖地”漳州首发,时隔两个月,丛书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出版发行。丛书大量使用了漳州方言(闽南语),妙趣横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闽地多雄杰》收集了历代26位漳州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传说,包括经略漳州、开垦台湾的陈元光、朱熹、戚继光、郑成功等人。
如今的漳州利用县域特色,开展一县一品牌的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还充分利用芗剧(歌仔戏)、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交流水平。
生态展现
走一段路,体悟一城底蕴。自漳州市区西洋坪大桥起,至东山八尺门大桥,是绵延100余公里的漳州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沿途串联水仙花基地、百花村、万亩荔枝海、东南花都等漳州典型的农业观光景点。车行漳州龙海百花村段,“百里花卉走廊、千家花卉企业、万亩花卉基地”,姹紫嫣红,目不暇接;停车入驿,“人在花中、花在林中、林在园中”,闲适惬意。
以闽南古厝形式新建的五里亭、檺林、木棉、马坪、甘棠、三古六座驿站引来各方来客。漫步驿站,满是闽南红墙飞脊独特韵味:高高垒起的草垛下卧牛“哞哞”,天井里投射瓦楞屋檐的侧影,大厅顶心的大木绘满朱红的喜庆。“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的闽南古厝文化元素融入沿途村庄及驿站建设,与周边的历史古迹相呼应。
不久前,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柯琳走进这几座独具特色的新驿进行采风写生。“来驿站前,以为驿站只是一个很小的古宅,没想到几座驿站的建筑都这么宏伟,设计如此精美,令人很是震撼。”柯琳说。
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漳州这座“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将闽南文化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韩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