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一见到田新民,这位哈萨克族教授真诚的笑容、坦率的表达,一下子拉近了记者与他的距离。从198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来自新疆塔城的田新民在上海已扎根30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培养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就是播下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播下了种子,就一定会发芽,会开花,我至少还要再坚持10年。”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和民族事务工作,让田新民对民族学生的培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责任感。
1989年8月,田新民留校工作,担任六届新疆班班主任。他到新疆招生,走访学生家庭,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为了便于工作,了解学生情况,他干脆搬进学生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在少数民族同学中威望很高。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田新民发现,仅仅依靠所谓“照顾”和“助学”,并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才,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帮困”,而是提高能力、素质和自信。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就业是摆在他们眼前的最迫切问题。有些学生毕业后回到新疆,要在乌鲁木齐等上几个月才找到工作。从1998年开始,在学校的支持下,新疆民族班毕业生在大四第二学期上完专业课后提前离校,回新疆有组织地参加教学实习和就业。田新民还多次与新疆教委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联系,想尽办法为学生推荐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岗位。
从2007年起,田新民策划发起了“播四季阳光,育民族人才”——“阳光育人”志愿者服务团计划。这是一个上海全市范围的少数民族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由知名企业家担任少数民族本科生的职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导航、具体指导和综合能力的锻炼。这项计划开创了上海首例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为高校少数民族学子提供教育支持的特色公益事业,每年有十余名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入选。
这一做就是9年。其间几次遇到困境,不仅要找钱,找到优秀的职业导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田新民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阳光育人”计划的导师队伍已扩展到100多人,约1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益。
2010年,田新民曾专程去西藏看望第一批“阳光育人”计划的学员。让他开心的是,这些精心浇灌的“民族之花”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我希望阳光育人计划的机制和模式更完善,能够播下更多民族团结的种子,成为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我希望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其中,将这样一桩美丽的事业延续下去。”田新民说。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