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水千年流淌,走上彩虹桥,酒楼茶肆林立,汴绣、年画、官瓷作坊里,身着宋装的匠人展示精湛手工技艺……随着沉醉于宋代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实景之中游客人数的增长,河南开封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的经营收入已达每年两个多亿。
更多浓重的宋代历史文化符号,已经加入这座千年古城发展轨迹之中,推动古都汴梁走向新的复兴。
厚积薄发 “文化+”应运而生
“‘文化+’的内涵,是通过文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融合,实现‘开封文化’到‘文化开封’的转变,促进开封发展转型升级。”首推“文化+”的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是在实践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开封工业相对滞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畅。曾经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吉炳伟认为,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处于巅峰的宋文化,是开封独占鳌头的资源。用文化建设引领古都复兴是实现开封重现辉煌的重要途径。这一思考,很快成为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共识。2005年,开封成立了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开封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整个开封老城市区设立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2011年,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已经成为有力的翅膀,能够带动全市产业经济更快转型。”吉炳伟书记这样说道。
市场对接 “文化+”落地开花
汴河与清明上河园拐角处,是一条极具宋代风情的文化民俗街七盛角,集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是游客深度游最喜爱的去处。当地人都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破烂的棚户区,其拆迁改造费用可想而知。“这个项目政府只有规划,没有直接财政投入。”高树田介绍,开封在“文化+”项目实施中,采取“先有媳妇再建房”的方法,充分征求商户意见,80%以上的商户项目达成意向后才动工,建成之日便是运营之时,实现市场花钱,政府收税,百姓就业。
受厚重文化底蕴浸染,开封民间收藏十分兴盛,怎样让一家一户的“宝贝”见之公众,吉炳伟主导并主持实施了开封市民办博物馆建设项目,民办博物馆在开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成为展示开封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逆势增长 “文化+”潜能巨大
据初步测算,2014年,开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2.63亿元,占GDP比重的5.68%,文化产业成为开封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间,开封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正在逐项落实推进:旅游业之外,“文化+”城建,以宋代文化元素统一城市主要标示,彰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新宋风”核心理念;“文化+”农业,依托生态资源和人文特征,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注入文化元素,发展品牌农业;“文化+”工业,将自主品牌进行定位修正,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博物馆,增强地域文化记忆。
每个项目背后,都有确定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具体负责人,同时有系列优惠政策支撑。“相信未来发展中,开封将通过‘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产业文化化,探索出一条利用自身优势实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新路。”吉炳伟书记信心与期待同在。
(本报开封10月3日电 本报记者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