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式”引领是一种参照经济领域商业活动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跟进”的方式和相关原理,为社会大众的科学获知、精神成长、信仰培育、三观养成提供人本服务的引领教育模式。所谓“跟进式”引领,就是紧紧围绕引领目标,遵循个人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真正使社会公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主体际平等交往和人文关怀教育,使社会公众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有用之才”。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来说,其实践路径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跟内容、进高势,做和而不同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总体目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社会制度的内涵,不断增强其理论吸引力及向心力,形成牢固的“文化高势位”,并针对不同特质的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孕育出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势。第一,增强包容性,整合有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增强其理论的包容性,批判性地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因子,主动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因素,充实自身的理论内涵。第二,增强批判性,认清腐蚀性。批判借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内在秉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斗争、吸收、整合、引领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社会公众厘清各种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断迸发出蓬勃的凝聚力及聚合力。第三,增强实践性,摒弃虚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注重实践性,要关注社会公众的民生需求,解答他们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化解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实践过程中要全面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虚假性、欺骗性,注重对他们的分析预测、疏通引导、回应反馈及化解整合。
跟对象、进内心,做润物无声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创新引领的理念及方式,使他们能自觉辨别、自愿认同、自发接受。第一,针对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及政治辨别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学习实践,引导他们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处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二,针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网络、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帮助广大青年树立牢固的信仰追求,坚守道德标准。同时要加大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民基本道德纲要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合法的网络观念和道德,文明使用网络语言,理性看待问题,不盲从,不媚俗。第三,针对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始终全面反映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和政治主张,将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急事、大事放在首位,不回避、不遮掩,主动帮助解决,始终将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最终目标。
跟阵地、进高点,做分门别类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要注重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上占据主动、发出心声,使得“跟进式”引领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立体式格局。第一,家庭教育阵地。要加大传统美德的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学习绿色网络知识,积极引导子女上网,帮助他们养成科学文明的网络素养,提升网络信息的批判鉴别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及个人的网络自制能力。第二,学校教育阵地。要积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在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下功夫。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同时,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辟红色导学的校本路径,不断丰富学校主流网络板块的内容。第三,舆论教育阵地。要注重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占据主动,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出现的各类事件,合理利用“黄金四小时”和“首应效应”,提升政府的权威性,挤压非理性情感的传播空间,定期对网络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其共性、摸清其规律,及时给予有力打击,全面保障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跟方式、进耳目,做春风化雨式引领。人际传播是社会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要创新传播方式,真正做到喜闻乐见、鲜活生动。要通俗易懂讲乐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语言通俗、紧接地气,用百姓话讲百姓事,用百姓语谈百姓情,避免用传统的“高、大、全”宣传方式。要紧贴热点讲实事。针对热点事件,开展全员大讨论,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各种热点思潮、事件进行理论剖析,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宣传引领模式。针对当前的网络孤独症、上网综合征等时代病症,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及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及时解决公众在网络中产生的迷茫与困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秉承以人为本、交往实践的理论原则,讲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内涵;讲求因材施教,不断贴近引领对象;讲求全面渗透,不断占据舆论主动;讲求方式多样,不断做到耳目一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