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新作过眼

    带着温度与真情写启功

    ——读《文衡史鉴总菁华》

    作者:张胜友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8日 13版)

        值此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徐可、王斯敏合著的中篇纪实文学《文衡史鉴总菁华——追记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中国作家》纪实版2015年第8期,以下简称《启功》)适时问世,让我们得以回望这位文化老人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

        启功先生出身皇族。他一岁丧父,中年丧母,晚年丧偶,“反右”“文革”中历经坎坷磨难。但他自强不息,发愤学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宗师,在文学、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成建树,尤其在诗词创作、文物鉴定、书画创作方面更是成就斐然。要在一篇不足四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全面展示启功先生的宗师风范和多彩人生,殊非易事。

        撰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放弃了纪实文学常用的时间顺序法,而精心设计了独特的“条块写作法”,即以传主的治学成就和独特品质为线索,分专题对传主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坎坷人生:由贫困的‘皇亲国戚’到博学的一代鸿儒”,用生动而概括的文字,对传主的为学、为人进行了总体介绍和评价。全文结构相当于总论、分论,条目清晰,写作手法避免平均用力,而是以点带面、详略得体、重点突出。第二部分“博学大师:从诗、书、画到学术研究、文物鉴定”,对启功先生在学术研究和诗书画创作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检视。学术研究、文物鉴定和书画创作,是启功一生最大的亮点,也是撰者着墨最多所在。如前所述,启功在诸多领域都引领风骚、蔚为大家;然而,社会大众往往只知晓他是书界翘楚,对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所知无多。有感于此,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赋诗叹曰:“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总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撰者引用钟敬文的诗句作为这篇作品的题目,显然也是为了表达同样的钦慕情怀。作品用较大的篇幅对启功先生在书画创作、古典诗词、红学研究、文物鉴定等方面的造诣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力求让读者对启功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创作成就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第三部分“无私园丁:从传授知识到关心成长”,则生动展现了启功先生为人师表、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的风采。

        启功先生令人尊敬、让人感佩,不仅仅由于他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更在于他蕴涵高洁的道德情操。作品用了两个部分,分别详述他“一世深情:师生情深、夫妻情浓、朋友情真”,还原了一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启功;“人格风范: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则用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先生特有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刚正不阿。正如文中所述,启功亲自为北京师范大学拟定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本人正是这一校训的忠实践行者。

        撰者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把握启功生平业绩和精神内涵,首先来自于他们对先生的真切了解和深厚感情。两位撰者曾先后就读于北师大,或直接受教于先生的耳提面命,或间接感悟于先生的高风亮节。徐可更有幸追随先生十数载,不但对先生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与先生结下了深厚感情。以这样的身份来写启功,自然笔下始终带有温度,带着真情。这样的作品读来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这也正符合孟老夫子“知人论世”的主张。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写作人物传记更应如此,否则写出的人物就是冷冰冰的。所以,无论是从写作手法的熟稔还是从思想内涵的提炼来看,《启功》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为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