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5日 星期五

    秋水图

    作者:周语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5日 15版)

        20年前的秋天,我和祖母站在皖北村庄的池塘边,等候秋收回家的爷爷。晚风吹来,昆虫们开始唱歌,炊烟里弥漫着南瓜和稻米的香味。月光静静地洒在祖母的肩头,桂花和石榴的香气在夜晚流动,我们站在村头的斜坡上,看到的是波浪般的农田。

        秋天,我和祖母有个约定。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会在田野里,在白云下,在河流边,一边听祖母讲故事,一边浏览这幅大自然创作的画卷。我儿时对田野印象,就像是一幅古老的卷轴,是用淡的墨浓的愁研磨,用稻穗书写,每到秋收季节,卷轴都会随风展开,映入眼帘的,便是汤汤的河水,五谷的颜色,还有祖母端来的温暖的米粥。

        20年后的今天,我从大西北的一座城市乘飞机向岭南出发,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都能看到城郊和更远的田野里,秋天的河流如绿色袖带,两岸是密集的农作物,从高处俯瞰就能感受到乡愁的来临。人就像一朵云,在秋天的雨后,散发水草的芳香,游来游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我在岭南的田野,寻找祖母故事中那些南瓜的清香、桂花的馥郁、石榴的晶莹,还有那米粥之中不散的乡愁。在古老的百越之地,我穿行在河畔的草木之中,茂盛的农田、丰盛的秋色,让我有一种重归故里的感觉。

        车过岭南,江水开始丰腴起来。站在东江的水边,米粥之香在江水里流动,秋风在田野里涌动,秋天的气息就像涨潮一样,此起彼伏,这就是多年来从不曾改变的秋收时节特有的记忆。幸好这些美好并没有在工业时代被抹除。就像水墨画,它的色彩会飘散,笔迹会模糊,但那种留白和氤氲在纸卷上的温度,会保留在我们的心底。当秋天到来,我们开始喝一碗粥,抬头之间,就能感觉到这种温热的力量从肠胃中、呼吸间迅速复苏。

        在岭南的黄昏,这些场景,一如很多年前,我的祖母在她的故事中为我描述的秋天的丰盛之美。一如我在河边看到的,依然浩荡的江水,依旧如银丝的月光,灿烂如昔的桂花。就在这晚风中,岭南田野的丰腴之美和我记忆中的卷轴融为一体。我又想起,祖母和我站在河边,那两岸似乎是永无尽头的庄稼与青山,而这些土地孕育的石榴和玉米,糙米和南瓜,它们的气息在我们的血肉与筋脉中,与祖辈二十四节气中的风霜雨露相遇,从不会错过。

        时间就像是河流,有它的丰盈与枯竭,冷热和无常。但是在秋天,似乎有个不会改变的约定——每到这个季节,一切都会富足起来,流水开始新的旅途,并把过去一年的故事和乡愁,随着风带回来。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秋天,我们都能拥有如此丰盛的记忆——味觉和童心会复苏,河流和农作物会再次拥有力量。我希望哪怕是在这个忙碌的时代里,秋天依旧保留着自己的独特之美,它从《诗经》时代就开始拥有饱满的家国情怀,拥有大河流域丰收的记忆,以及面对荣枯的坚定力量。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关于秋天的记忆,有自己不同的感知。在我独有的乡愁中,秋天的丰盛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无论你在时间的河流上走了多远,只要到了秋天,秋水图卷就会浮上心头;无论你是在远游中驾车疾驰,还是在都市里忙碌,有了南瓜的清香、桂花的馥郁、月光下的流水、田间的风,我们的筋骨与血液便会充满力量。

        (作者为“80后”散文家,著有作品集《汉语春秋》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