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 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要抢抓先机
■ 中国将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 外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以往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新体制“新”在何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关键词一:主动
为世界经济注入大的活力
【观点】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意见》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集大成,是一个升级版,最重要的是首次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目标,首次提出开放型强国,这不同于以往的外向型经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
胡鞍钢告诉记者,《意见》出台的大背景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购买力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也是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一切是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中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条件。”胡鞍钢强调。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最大的一轮重构。胡鞍钢认为,以往是贸易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在是经济增长高于贸易增长,未来贸易增长还可能继续下降。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世界实际上进入了一种逆全球化中,改变了全球游戏规则。《意见》的出台顶住了逆全球化,是雪中送炭,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大的活力。通过中国的开放型新体制建设给世界贸易增长赋予活力。
“过去外向型经济是局部或者说有限度的开放,新体制是全方位高屋建瓴的对外开放,是按照国际开放型标准的高水准开放。”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告诉记者。
“言之有物,具体明确。”霍建国认为,《意见》从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亮点很多。
目前,从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到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达到14个。在新阶段的对外开放中,中国要积极参与、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动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
《意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和规则制定,在全球性议题上,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2、关键词二:平衡
构建共赢、平衡、高效的新体制
【观点】 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2%,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9月13日,北京市开展服务业综合试点正式启动。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北京市开展服务业综合试点,将与自贸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的三驾马车。
“重视平衡是开放型新体制的重要特征。”霍建国说,中国第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是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参与国际分工,以出口和招商引资为双轮驱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平衡是关键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出口与进口,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业与服务业都要平衡。市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高虎城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关键时期,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将为稳增长、扩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商务部正在积极研究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以自贸区谈判和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契机,推动服务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服务业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服务业相关的国际经贸谈判明显提速。
根据《意见》,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服务贸易是中国外贸的短板。《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要求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服务业转型,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服务外包升级等。
霍建国指出,平衡表现在很多方面,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领域外,开放与经济安全必须平衡,不能单纯追求开放,要和内部的管理体制相适应,和保障体制结合起来,必须做好事中事后的监管,包括安全的审查,《意见》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措施和安排。
“改革开放红利巨大,但不是说一味地扩大开放红利自然就扩大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市场开放一步做到位,就是因为内部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做到平衡兼顾。”霍建国强调。
《意见》:把握好开放节奏和秩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所作为、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
3、关键词三:创新
开放倒逼改革红利释放
【观点】 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着下行压力,如何全面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霍建国指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实现。引入新资本、人才、技术,为外商投资创造稳定、开放、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必须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开放倒逼改革,形成新的增长模式,将释放经济增长的新红利,启动新一轮的增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指出,我们现在推进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且要形成更加法制化、更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各项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惠及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而且一系列的改革和成效在陆续显现。
今年3月,国家发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度减少对外商准入的限制,禁止类的项目压缩到36条,而且允许类项目不再保留对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在4个自贸区开展了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除了122个项目领域实行特别管理措施以外,其他范围都鼓励外商进入。
中国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未来的投资都将逐步过渡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清单之外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日前审议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开展试点。
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当前全球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但我国今年1-8月份,外商投资增长了9.2%,其中服务业的外来投资增长了20.1%。同时,境内的投资者到境外投资的规模也在增加,1-8月份增加了20.8%。
霍建国进一步分析说,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是相互配套联系的,国内需要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整个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有了这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形成高效的竞争。
《意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本报记者 张翼 本报通讯员 浮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