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细化预案,维护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推行开箱验视制度和实名制,构筑寄递物流行业安全防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编织社会治安防控网,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使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从细节入手维护公共安全
2014年12月31日晚11点,重庆解放碑广场上聚集的人群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突然,一只气球发生爆燃,拥挤的人群瞬间散开,随时可能引起踩踏。
与气球爆燃几乎同时,事先按预案布置的四个距离最近的警力迅速到位。一分钟之内,由十几名民警和联防队员组成的动态隔离圈在事发点半径两米的范围内形成,人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从2000年开始,每到平安夜、圣诞夜和新年夜,重庆市民们都会在解放碑广场自发聚集,参加庆祝活动。整整15年,重庆的“三夜”安保,经历过大大小小数百次的考验。针对“三夜”安保,重庆市渝中区制订了7大类41小类长达十几万字的应急预案,并不断根据现场情况模拟演练、反复修改,既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到位、到细节,又做到能够根据现场变量,动态调整调控。
重庆市渝中区综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三夜”前一个多月,区里都要组织“百人踩砖”活动,广场上的每一块地砖都要仔细检查,不能出现松动,以防因人员摔倒引发的踩踏事故。2015年1月,重庆市下发了文件,明确限定室外聚集活动要按照每人不少于1平方米的标准核定安全容量,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进一步有章可循。
完善早晚高峰等节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勤务工作机制,减少死角和盲区,提升社会面动态控制能力。这是《意见》的明确要求。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主任陈洪兵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始于对事故征兆和苗头的忽视。维护公共场所安全,必须把握好细节、控制好变量、落实好责任。”
构筑物流寄递行业安全线
2014年,中国共送出了140亿件快递,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快递大国。然而,在人们享受物流寄递业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伺机而动,利用物流寄递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邓晓军是湖北省宜昌市顺丰速递公司的一名快递小哥,他经手的每一件快件,都要开箱验视。“如果不开箱,按规定要罚款2000元到5000元。只要收了一个没有验视的包裹,等于一个月白干了。”邓晓军说。
2014年,宜昌的寄递业务量达6000多万件,治安压力也不断增加。当年,宜昌市综治办印发文件,明确要求寄递物流企业对寄递物品要100%开箱验视。
在地处偏远的云南省德宏州,物流寄递行业曾经被毒贩视为走私运输毒品的主渠道。针对现实情况,2011年9月,德宏州政府下决心实行物流寄递业100%实名制。4年来,实名制逐步得到了寄递物流企业和客户的理解与认可。据统计,2014年,德宏全州从物流、快递渠道查获的毒品量仅相当于2011年的46%。
以法治思维维护和谐稳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错综复杂的反恐维稳形势和涉网犯罪高发频发态势,北京市始终坚持“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的工作理念,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防范,全力确保首都网络社会安全稳定。
北京市综治办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坚持敢于“亮剑”,做到“打新型、打源头、规模化”,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通过“春风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的牵动引领,5年来共破获涉网案件1.5万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万余名,形成了强大震慑力;另一方面,注重宣传防范,先后创新推出了“首都网警”执法平台、“网安启明星”工程、“首都网络安全日”等一系列宣传防范新措施,积极营造群防群治的网络安全环境,全力打造清朗网上空间。
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奉新县,信访总量一度高位运行,资源权属纠纷多发、“逢死必闹”现象频发、特定群体利益诉求不断升级。2011年,奉新县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将社会矛盾化解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2012年,法律顾问制度在奉新县全县推开。2013年,奉新全县依法化解各类矛盾332件,化解成功率达97%,实现了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械斗均为“零”的目标,此后,法律顾问制度进入了常态化运作的新阶段。
(本报记者 王逸吟 王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