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程雪莉出版了她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作家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家历经五年,沿着历史的足迹,走遍当年的战场,访问健在的八路军、解放军老战士,积累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口述资料。通过艰苦的寻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地还原起这支八路军英雄团队的真实风貌,一点一滴地讲述这些平山子弟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从而塑造了这支英雄部队的英雄群像,突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个深厚主题。可以说,这是作家呕心沥血之作,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的重要之作。
7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河北平山县几千农民子弟先后报名参加八路军,并组建了以平山籍战士为主体的八路军“平山团”。这支部队在华北地区与日军英勇作战,打出了威风,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而后,这支部队因忠诚和善战编入了王震将军指挥的八路军第120师359旅,转战陕北,保卫党中央,建立了不朽功勋。解放战争期间,又随王震将军进军大西北,成为解放新疆的主力部队。平山子弟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牺牲,建立不朽功勋。他们当中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名到处流传。可以说,平山团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典型。
作为从平山走出来的作家程雪莉,从小就被先辈们的英雄故事所感动,她细心把平山团的事迹记录下来,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变成一个红色革命历史的抢救工程。程雪莉越来越清楚地知道,随着平山团老战士的不断离去,这段历史将可能被埋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无情地流失。所以必须要有紧迫感,责任感。这些年里,作家正是以这种热情和态度,几乎一个人承担起这项重大的抢救工程。五年里,她克服种种困难,走遍全国各地,寻找当年的老战士和烈士的后人,尽自己所能收集平山团的材料。就这样,抢救工程越来越成规模,而作品的思想构架和主题内涵也在作家的努力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满。经过努力打造,一部优秀的作品得以问世。
《寻找平山团》通过许多历史碎片的组合连接,还原了一支英雄部队真实的历史,也还原了许多农家子弟在与敌人欲血奋战中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真实过程,成功塑造了平山团的英雄群像,突出表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民族魂。英雄群像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和细节有机组合在一起,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例如作品中写到的栗再温、于光汉、王昭、王雨时、李法庄、李谨亭、姜占春、梁雨晴等平山早期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对发动群众抗日,打响平山抗战第一枪,创建平山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间,栗政通烈士的事迹特别感人。他作为平山团的一员虎将,出生入死,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最后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这些英雄事迹和他们的精神,在这部作品里得到充分的表现。
《寻找平山团》主题内容中一个很坚实的思想观点就是突出了人民的伟大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作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支持平山团的细节,写出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郞上战场的生动细节和故事,塑造了戎冠秀、王小二等形象。他们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但在作家的笔下,写出了独到之处,写出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作家在这些人物身上投入了深情与心血,使这部作品更显出厚重之感。作品中的人物,是英雄也是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没有超越历史,但他们创造了历史。
《寻找平山团》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更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作用。虽然是写历史,但着眼点在当下。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那些革命先烈和英雄,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推崇的是资本英雄和时尚英雄。这是非常偏颇的。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容易在这种淡出和遗忘中消解、坍塌。一个不敬仰英雄,没有思想精神标杆的民族,也就是失去核心价值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的民族。我们重新找回英雄,就是找回我们的意志与魂魄、信心与价值,也是找回民族的精神与前途。《寻找平山团》就是想揭示这个基本且深刻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平山团》对历史的反思,提升了作品的主题内涵,对当代抗战题材的作品创作具有重要启示。反对日本法西斯、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应该是我们抗战文学一个永恒的思想主题,不管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态怎样变化,这个主题只能深化,不能改变。这也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思想优势和高度,必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