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书香

    中国农业大学:书页深处 五谷清香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闻静超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1日 04版)

        “最初在水中央、山之巅,古人植桑牧渔,开口一念便是‘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直到如今,人们依然唱着二十四节气歌,相信‘细数节气声声慢,二十四番花信风’……”每当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的铃声响起,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广播台就开始播放“诗歌趁年华”古诗文朗诵大赛的作品。一首首由同学们朗诵、录制的古诗词在校园暮色中回荡。

     

        书页深处,五谷清香。这所把“解民生之多艰”写进校训的百年老校,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古诗文朗诵、经典书评征集、各类读书会、文化艺术讲座……每一篇每一本都侧重引导学子从书中感知远古的桑麻农事,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传承中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农文化。

     

    书香之中话桑麻

     

        “农桑者,衣食之根本来源,农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现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对我们农科学子来说,最应该的就是多研究研究农桑文化。”农学院蔬菜专业研究生任姣姣从没想过,自己能从传统典籍中品味到专业学习的本真意义。

     

        “朗读这些描写农桑场景的诗歌,更让我为未来的大学生活找到了一种态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本科生张瑶说,一首首简单质朴的诗句,让她感受到古人悯农、爱农的士子情怀。

     

        盛夏,不大的教室里坐满了农大学子。这是一场同学们发起的读书交流会,所读的对象并非名著,只是一本不算厚的诗集——《农桑诗选》。然而,在农大同学们的眼中,它的意义却十分厚重。

     

        10年前,这本由中国农大的学生精心整理、编辑的诗集正式出版。诗集收录了从先秦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典诗词共计179首,作为农科学子致敬中华传统文化、献礼学校百年校庆的一份文化作品。全部古诗词分为农物、农事、农景、悯农、重农五类,除原作外,每首诗词配以注释、赏析、作者简介,成为10年来农大学子学习农文化的入门诗选。

     

    百年记忆入心来

     

        从《农桑诗选》中汲取文化精髓后,如何将这些文明的珍珠深植校园,进行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农大的书香校园构建中,讲述身边故事让遥远典籍中的农桑文化更有感染力。

     

        2015年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农桑诗选》出版10周年。今年春,由农大老师们编写、设计的《校园记忆》与师生见面。《校园记忆》以40余处校园景物为载体,详细讲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历史片段、人物故事,成为师生们争相阅读的又一本文化读物。

     

        “作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中国农大一个多世纪的上下求索、教民稼穑历程,本身就积淀、凝结着中国农业传统文化。”中国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陈明海认为,这些农大人共同的记忆,是年轻学子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农大历史,秉承和弘扬农大精神最合适的切入点。

     

        “校园中最核心的既不是高楼,也不是昂贵的仪器,而是老一代农大人为农奉献的精神,而农大的一代代学子,正踏着他们的足迹一路走下去。”农学院刘智渊如此感慨。

     

        更在师生中引起共鸣的,是在对经典创造性转化背后蕴藏的深意。“在经典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跨越时空的价值理念,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真正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所迸发出的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了我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陈明海说。

     

    农桑情怀种心间

     

        在倡导阅读的同时,中国农大还注重鼓励、发掘学子们开展创作,把自己品读传统经典的感悟凝注笔尖。

     

        “岛相环,岸相连,层层叠叠;翠相接,人相顾,苍苍茫茫。仰俯之间,岁月如梭,春去夏来,水如斯,山如斯,翠如斯,而人面几何曾相似……”读罢温庭筠的《利州南渡》,工学院的本科生何壮壮提笔写下感悟和诗评。

     

        与何壮壮一样,参与“细相思付纸”书评征集活动的几百名学子,通过或长或短的书评作品,深度鉴赏文化经典,共同交流阅读心得。参与活动的经济管理学院李萌昊说,要将所思所感评述出来,首先要更为深刻地理解,提笔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再次吸收和思考创新的过程。

     

        除书评作品外,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学生还创作了浅谈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广播剧,展现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诗词、逸事,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广播剧主创伍越说:“二十四节气是农业文明的精华,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应该有更深刻的了解。”

     

        “讲文化,就是要想得宽些,看得远些。我们中国农大的学生,当然也需要考虑个人的饭碗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有为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操心的胸怀。为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作贡献,是我校师生使命感的体现。”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期许着,能通过这琅琅书声让书页中的五谷清香、农桑情怀深植学生心底,更飘香致远。

     

        正如那曲回荡在中国农大师生心头的校歌所唱:“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本报记者 邓晖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闻静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