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是择业自由,个人选择得到充分尊重;“坏”的是一干知名媒体人纷纷离职,一度引起业界恐慌。有人为之感叹,有人为之惋惜,有人为之助威,还有人惊呼:新闻业正在成为“夕阳产业”,已经“众叛亲离”了!
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惯看春月秋风”。比如,央视“名嘴”敬一丹日前对媒体表示:“每当有变化的时候,都会带来个人选择,尤其是如此大的变局,没有一个人不在其中。媒体人也会有一些因人而异带来的选择。”
如果对近年来媒体人离职做一番统计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离开媒体圈的并不多,大部分是离开传统媒体加入新媒体。比如,《南方都市报》原总经理陈朝华出任搜狐副总裁及搜狐网总编辑;央视经济频道原副总监郑蔚加盟爱奇艺出任首席信息官;《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辞职去了网络原生报《好奇心日报》;其原来的同事,该刊官网的副总编、主编,以及汽车、金融等各版块负责人则集体辞职,转战上海筹办新媒体“界面”……
看来,敬一丹所言不虚。一个“大时代”的来临,总是要伴随着大规模的人才流动。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电视黄金时代,就有大量的报人为了“触电”而告别纸媒;进入21世纪,在网络门户走出“寒冬”,网络媒体魅力独具之时,又有一批纸媒人“弃报触网”。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社交媒体锋芒毕露,传统媒体祭出“媒体融合”的大旗,救衰图存。可以说,媒体界正重新洗牌,酝酿着有史以来的最大变局。变局当前,媒体人置身其中,不可能不怦然心动。“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对于媒体人来说,似乎都是寻常的心态。“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传媒业“跳槽景观”中,媒体名人往往起到示范效应,令其他人心慕手追。
至此可以说,媒体人离职、跳槽,既有个人选择的主观原因,也有媒体大变局的客观背景。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三微一端”风生水起,一个崭新的、富有创意的媒体创业平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新媒体产业理想的薪酬、无限的创意、较低的准入门槛和灵活的机制,都有理由使其成为新的求职热点。对此,敬一丹也感慨系之:“我原来在想,我大概能坚持到退休,电视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新媒体来的还是比我想的要快。到最后几年我就眼看着我所在的媒体发生变化,眼看着媒体格局在发生着变化。当然,媒体同行也在变化中,许多人在动荡中焦虑。”
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此时抚今追昔,深感媒体界与这个多变的世界一样,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然而,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无论“心动”“行动”或者“雷打不动”都无可厚非,“在动荡中焦虑”则大可不必。放眼全球传媒业,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媒体产业并非“夕阳产业”,一度被看衰的传统媒体也没有那么不堪。拿国内情况来说,虽然“报纸消亡论”的阴影挥之不去,但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媒体融合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走在融媒体”的道路上,利用其品牌、内容优势酝酿着新的辉煌。那些由媒体人离职、跳槽而生发“新闻业穷途末路”之慨,实属过度阐释;而一些选择离职的媒体人不负责任地唱衰传媒业,也给社会舆论带来混乱。
有学界精英不客气地指出:“有些媒体的离职人确实既在消费官媒巨大社会声望与公信印象,又在尽最大可能再次消费公众信任谋取巨额商业利益。”一位媒体人则认为:“跳槽就跳槽,转行就转行,没有必要唱衰你的行业,毕竟,她曾养活过你,给你风光给你名气,哪怕她不如从前,也请你尊重她也尊重曾经的你自己。”(来源:新浪微博@谭天论道)
因此,没有离职的媒体人请少安毋躁,“别让那些离职高论给忽悠了”;已经离职高就的,恳请“且行且珍惜”。毕竟前路漫漫,无论社会还是传媒界,变局都在持续。
(王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