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北京大学中文系古色古香的小楼坐落在一处静谧的绿草和树木之中。中文系教授韩毓海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初见韩毓海,爽朗,健谈,风趣,儒雅。
韩毓海1965年出生在山东烟台,童年跟着姥姥姥爷在胶东的农村生活。姥爷曾是民族资本家。“小时候经常听姥爷讲故事,大多是他的经历。他有商业头脑,眼界开阔,对社会变革有敏锐的感知。”韩毓海坦言,姥爷的丰富阅历,使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养成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韩毓海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完成了自己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毕业后在当地找好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姐姐鼓励他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我姐当时在北大参加一个面试,回来后‘挑唆’我说,这辈子要是只安于现状就完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地主’,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韩毓海打趣地说。最终,韩毓海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谢冕教授。
“北大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思想,北大总是与中国社会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韩毓海说道。当时整个北大的二十几名博士生齐聚被称为“疯人院”的25楼,文理科博士生互相辩论对方学科的问题,各种思想在这里汇聚,迸发智慧的火花。
毕业后留校任教,随着工作生涯的开始,韩毓海逐渐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他开始关注社会,关心基层。研读马克思,是偶然的开始和必然的结果。2003年非典期间,韩毓海在北大花80多元钱“淘”了一套马恩全集。他如获至宝,此后对马克思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给中文系学生讲课,更多是诗词这类煽情的、感性的内容。但我觉得作为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有文学情怀外,还应该有现实关切。”韩毓海在北大开设的“读《资本论》”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第一次学生觉得新鲜,听完后都惊呆了,都跟我说要回去看原著。于是第二次这堂课人气爆棚,教室都装不下了。”韩毓海自豪地说。
提起马克思主义,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枯燥,但是韩毓海认为这是理解的偏差,今天人们应该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我的感觉是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思想意识很超前。过去中国受当时发展形态的限制,只接受了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而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读原著就变得很重要。”韩毓海说。
力透纸背的文字表达,加之长期深厚的理论积淀,使得韩毓海笔下的马克思主义更有温度,深受读者喜爱:《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荣登“2014年中国好书榜”;《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在全球发行英文版,成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读物。
“我时常告诉学生,到北大,你可能会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另一种是努力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保持一致。”韩毓海坦言,人不能只过舒服日子,生命很短暂,要激流勇进,挑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的事情去做。“我现在正在读毛选,准备出一本《一起读毛泽东》,接下来如果有机会我还要读邓小平的著作。”用有温度的文字传播经典,这是韩毓海一直在做的事。(光明网记者 康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