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跨地域合作丰富辽海文化内涵

    ——2015“南辽北铁”文化交流会发言摘登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王梦敏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2日 08版)
    铁岭银冈书院 资料图片
    辽阳博物馆 资料图片
    铁岭莲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资料图片

    本期主题

     

        辽宁省辽阳和铁岭的地域文化作为辽海文化的两大亮点,底蕴深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两地之间也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素有“南辽北铁”之说。为促进两地文化建设,打响“南辽北铁”文化品牌,充实丰富辽海文化内涵,促进辽宁文化发展繁荣,经两地商定,自2015年起,共同举办“南辽北铁”文化交流活动。两地开展文化领域合作研究,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为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也为跨地域文化合作树立了标杆。

     

        近日,2015“南辽北铁”文化交流会在辽宁省铁岭市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南辽北铁”的文化地位和作用、“南辽北铁”文化中的红学文化现象,以及两地历史文化名人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守住“根”“魂”服务百姓

     

    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玉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丢掉了“根”“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辽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等等,在全国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也是代表辽宁的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必须倍加珍惜、深入研究。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就守住了辽宁自己的“根”和“魂”,文化的发展才有底蕴、才有底气、才有内涵。

     

        辽阳、铁岭开展文化领域合作研究,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为全省的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模式,也为全省跨行政区域文化合作树立了一个标杆。

     

        辽宁文化要走出去,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必须要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走合作共赢的路子。文化资源地域性很强,但是文化资源所承载的价值是跨地域的。如若大家画地为牢,闭门自我欣赏,人为割裂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文化流传弘扬不利,也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辽阳、铁岭,虽间隔沈阳南北相望,但同属于辽沈文化圈,拥有相连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元素。两地联合、共同发展,恰逢其时,大势所趋。发展文化要有大视野、大胸怀,不能囿于本地的一山一水、一舍一物,只有跳出本地,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找寻自己的文化坐标,才能认清目标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南辽北铁”合作项目的开启,将为全省文化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对全省的文化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文化历史研究,必须立足于今天文化发展实际,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通过研究,打通本地文脉,树立辽宁的文化形象,丰富辽宁的文化内涵,使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活”起来,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为辽海文化研究提供新模式

     

    辽宁历史学会原会长、辽宁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 顾奎相

     

        我认为在铁岭召开的“南辽北铁”文化交流会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铁岭和辽阳的历史文化,为辽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模式。

     

        有人认为“南辽北铁”是民间说法,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南辽北铁”是有史实依据的。在历史上,明代以后,特别是到了清朝,铁岭、辽阳作为两大重要城市,在当时,为辽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座城市也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文化交流方面源远流长,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打造“南辽北铁”这一文化品牌,能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历史文化研究带来积极影响。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在实践中大家也看到,一个地方要寻求发展就必须首先抓好文化建设,这是发展的“软实力”。通过“南辽北铁”文化交流会,两市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人们对于两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南辽北铁”的研究兴趣,这将直接对两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这次会议是一个契机。两市接下来应该抓住契机,更加踏实地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叫响“南辽北铁”文化品牌,为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辽北铁”携手推进红学研究

     

    辽宁省辽阳市红学会会长 刘洪伟

     

        时逢盛世,启动文化强国战略,辽阳、铁岭两地举办了“南辽北铁”文化互动活动。这是两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两市专家学者的一件幸事。

     

        辽阳、铁岭自古就是关东两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故有“南辽北铁”之说。“文压三江王尔烈,字震九州魏燮均”更是两市人民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两市人民,尤其是文学爱好者对《红楼梦》更是情有独钟。

     

        《红楼梦》是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作。罗马尼亚有位翻译家杨玲这样评价:《红楼梦》是欧洲文化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峰。可以说,《红楼梦》的无穷魅力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学。

     

        辽阳和铁岭在红学研究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在曹雪芹的祖籍问题上,两市学者通过多年研究,观点基本趋于统一。同时,《红楼梦》中出现的大量辽阳、铁岭的方言、民俗,已经得到了辽阳、铁岭红学家的广泛关注,相信将来“南辽北铁”在红学研究中会开创新的局面。

     

    丰富的红学资源和深厚的红学渊源

     

    辽宁省铁岭市文化促进会会长 李瑞清

     

        辽阳、铁岭两市不仅分别拥有“辽东第一山”和“辽北名山”美称的首山和龙首山,而且都拥有丰富的红学资源和深厚的红学渊源。辽阳和铁岭都是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铁岭与辽阳一样都是红学研究重镇。

     

        在铁岭这块红学因素密集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诸多在中国红学界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的红学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恩裕、端木蕻良、刘梦溪。

     

        吴恩裕,1909年12月生于铁岭西丰县,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红学家。吴恩裕和吴世昌、周汝昌一起,并称“红坛三老”。吴恩裕从1954年开始,着手进行曹雪芹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一做就是25年,直至逝世。他在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撰写了《曹雪芹的生平》《曹雪芹丛考》《曹雪芹传记故事》等一百余万字的著述和研评文章,成绩之显著,得到了红学界的普遍赞誉。

     

        端木蕻良,1912年9月生于铁岭昌图县鴜鹭树乡。他用文学家的眼光看待《红楼梦》,一生中把相当多的精力投放到红学研究上,1978年着手写下长篇小说《曹雪芹》,出版上、中两卷,下卷尚未完成,便离开了人世。端木蕻良还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红学的精深造诣,撰写了《说不完的红楼梦》《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等大量红学专著和论文,以及多部《红楼梦》剧本,在我国红学史上留下了不朽华章。

     

        刘梦溪,1941年生于铁岭昌图县,是当代闻名海内外的国学大家和著名红学家。他站在国学大背景下,用文艺理论审视《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论》《红学》《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国学与红学》等多部红学专著。

     

        近年来,辽阳、铁岭两地的红学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此次“南辽北铁”文化交流会,必将进一步推动红学研究的发展。

     

    “南辽北铁”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颗明珠

     

    辽宁省铁岭市委书记 吴野松

     

        铁岭古称富州,文化的兴盛是从明清两代的“流人文化”开始。那时,许多达官、重臣、哲人、学者被流放到铁岭,累计达到10万之众。铁岭聚集了一批全国一流的才子,有陈循、董国祥、陈梦雷、左懋泰等。这些流放而来的高官绅士文人学者,或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兴办诗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或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当时游牧渔猎、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辽河流域民族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加速了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

     

        清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钦差郝浴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创立了“致知格物之堂”——银冈书院,书院成立30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著名诗人、书法家魏燮均、陈德懿,画家郭翊宸,诗人、学者、教育家、爱国志士曾宪文,中国第一位布尔什维克任辅臣等。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到这里读书,第一次接受了西式教育。

     

        铁岭在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名人和望族,最有名的是李成梁家族。李成梁镇守辽东36年,是与戚继光齐名的边关大将。其子李如松更是战功赫赫,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李氏家族五品以上官员300余人。家族的重要成员、辽东“三老”之一的李锴,是清代关东第一大史学家,著名文学家、诗人,所著《尚史》,在辽河文化中影响很大。还有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家族,索尼、索额图家族,以及被誉为“佟半朝”的佟国维佟氏家族等。

     

        “南辽北铁”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辽阳、铁岭同是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共为红学研究重镇。铁岭人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后四十回,并将其编辑出版,为《红楼梦》这部历史文学巨著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游历世界各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标点符号、目睹并记录了巴黎公社起义的中国外交官张德彝;北京颐和园设计者、宫廷画家庆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者、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的任庆泰;第一台中文打字机发明者赵厚达等,他们都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铁岭人的自豪,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南辽北铁”在辽海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辽宁省辽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叶红钢

     

        在辽海文化发展史上,“南辽北铁”相互依存,共同担当,为辽海文化填充了丰富的内涵,在辽海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辽北地区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有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闪烁着多民族的智慧之光,闻名全国的辽阳汉魏晋墓室壁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遍布辽北的辽金城堡遗址,昭示着曾经的兴盛繁华。辽金时期辽阳冮官窑,以五京七窑之一的傲人身姿,使辽阳成为东北的“瓷都”;铁岭是金代辽宁最早按照礼制祭奠孔子的地区之一,对金代儒家思想在辽海地区的弘扬起到了先声作用;金代辽阳张浩主持修建燕京城,奠定了后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清代建成的铁岭银冈书院的成就早已远远超过了一座书院本身,而成为清代辽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阳襄平书院则在清代后期,培养了一大批跨越新时代的人才。

     

        辽阳和铁岭的文化名人比比皆是。铁岭高其佩以“精神鬼神通,创法古今独”著称,成为指画鼻祖。与明清之际文化巨匠傅山有“北傅南吴”之称的辽阳吴雯,被文坛领袖王士禛“目为仙才”;铁岭李锴以诗名世,与陈景元、戴亨并称辽东三老。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人之称的辽阳刘文麟,以其“英光伟气”的文学风格被载入史册;高鹗与程伟元一道整理编辑《红楼梦》,使这部旷世奇书得以面世。编著《八旗文经》与《雪桥诗话》的辽阳名士杨钟羲,以博大精深的才学誉满京华;以铁岭韩小窗领衔的子弟书创作,实现了传统文学与民间艺术的结合,成为独具辽海文化特质与魅力的文学现象;而《聊斋志异》中出现的辽阳故事与《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辽阳海神传》,无不展现着辽阳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力。铁岭庆宽是北京颐和园的绘图设计者,其所绘图卷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与绘画史价值非凡;沈阳故宫的核心部分中路建筑,出自于皇太极时期辽阳人雷弘化手中。

     

        今天,辽阳、铁岭两市联合打造“南辽北铁”文化品牌,是对辽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将重塑两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为两市全面发展振兴注入活力。

     

    合作交流唤醒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

     

    辽宁省辽阳市委书记 王正谱

     

        辽阳和铁岭作为兄弟城市,两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关联度高,都曾对“辽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过重要影响,素有“南辽北铁”之称。“南辽北铁”是“辽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阳和铁岭的地域文化是“辽海文化”的两个亮点。辽阳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从战国到清初,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铁岭是辽宁乃至东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辽海文化”的后起之秀。特别是明清以后,作为辽北重镇,这里名人辈出,谱写了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辽阳与铁岭在历史上,以其重要的城市地位、显著的发展优势、良好的文化土壤和灿若星辰的人杰才俊,培育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奠定了在“辽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文化是城市的不朽灵魂。新一轮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通过开展“南辽北铁”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两市之间学术与文化交流紧密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唤醒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实现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两市的文化软实力。我相信,通过我们两市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叫响“南辽北铁”这个文化品牌,对于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辽海文化的内涵,对于促进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项跨地区的具有开创性的文化活动,“南辽北铁”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通过以文兴市、文化强市,为“辽海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新一轮东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培养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

     

    辽宁博物馆原馆长、著名历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徐秉琨

     

        发展“南辽北铁”文化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普及工作。两地想更好地把这种灿烂文化传承下去,培养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非常重要。

     

        传扬文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普及,一个是提高。文化普及的一种很必要的形式就是文艺形式,比如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这些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召开学术交流会则属于提高的方面。文化交流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就不能把“南辽北铁”文化现象、文化内涵研究得更深入、更通透,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无法阐述得更深远。但是仅仅依靠文化交流来推动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是不够的。“南辽北铁”文化品牌的打造不能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而是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普及方式,把文化普及到人民群众中间,成为他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要让两地的百姓都了解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自内心地热爱本地优秀的历史文化,有一种自豪感,有一种归属感,这样文化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出人们建设乡土的热情,成为城市的灵魂,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辽阳、铁岭两地的文化交流很有意义,“南辽北铁”是辽宁文化发展的两个重点地区,是辽宁文化发展的两个支撑点,在整个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两座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好。两座城市联手发展文化,能更深入地带动整个辽宁的历史文化研究。

     

    “南辽北铁”历史上的教育发展

     

    辽宁省铁岭市红学会副秘书长 孙晓东

     

        东汉末年,辽东郡在公孙度的治理下,社会稳定,大批中原名士为躲避战乱越海来到辽东,他们在辽东开馆讲学,教化乡民,是辽东教育的先驱,其中又以“辽东三杰”邴原、管宁、王烈为代表。

     

        辽有五京官学,即上京国子监、南京太学、中京国子监、西京国子监和东京国子监,还有府学、州学、县学。官学之外的私学教育也比较发达,儒学也是辽朝统治者治国理民的主要精神法宝。辽代儒家文化在辽宁地区的弘扬与传播,已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贵族阶层,在下层普通民众中,也有广泛普及。20世纪80年代,在辽阳金厂村发掘的辽代画像石墓中就发现了反映儒家《孝经》思想的二十四孝图。

     

        金代的教育也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在金朝的办学体系中,辽宁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章宗即位增设各地府州县学,含辽阳府30人、咸平府20人、广宁府20人。在金全国22处女真府州学中饱含辽宁咸平、东京、盖州三处。在科举体系中,辽阳府成为金代东北地区辞赋、经义等科的考试中心,而咸平府则是女真策论进士考试全国4处府试地点之一。

     

        明朝先后在辽东设置18所儒学,在辽阳设辽阳都司儒学,三万卫、铁岭卫儒学,自在州儒学。铁岭地区两所卫学的人才培养也有了突破,三万卫学士子雷昇和郭宗、铁岭卫学士子钱之选、萧汝芳和萧时彦都考中进士。明代的流人为辽阳和铁岭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铁岭的教育得到巨大发展,这首先要归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创建的银冈书院。铁岭银冈书院、沈阳萃升书院和辽阳襄平书院并称盛京三大书院,其中银冈书院又被称为东北清代第一书院。

     

        综上所述,辽阳与铁岭在辽宁地区的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辽阳教育发展较早,占据行政中心地位,教育级别较高,铁岭地区自金代以来在辽宁地区教育史上地位越来越重要,至清代随着流人中知识分子带来的文明薪火,辽北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银冈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教育发展迅速。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毕玉才、刘勇、王梦敏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