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可对于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师李银环来说,幸福时刻可能只是学生认识了一个字,能开口说一句话。
1988年,李银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了培智学校。她报到那天才得知学校招收的全是视力、听力和智力障碍的学生,原本梦想培养优秀学生的她有些失落。然而,当她第一次见到这群孩子们,听到他们口中喊出不清晰的“老师好”时,李银环改变了想法:“这些孩子更需要学习知识和基本的生活能力。这样,他们的人生能好一些”。她在特教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刚刚参加工作,学生的无理取闹和突发情况,总是让李银环束手无策。“只有变成他们,才能想出办法”,一位老教师给她支招。于是,李银环就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上课、课间都与孩子们待在一块,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针对性教学,还让她与孩子们成了朋友。
当老师难,当特教老师更难。班上有一位家在外地的5岁重度智障孩子,自理能力极差。刚来时,每天都要尿湿裤子好几回。每一次,李银环都帮他清洗、换上干净的衣裤。为了训练他上厕所的能力,李银环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带他去厕所;一开始孩子不配合,躺在厕所地上又哭又闹,她就抱着他、哄着他,不厌其烦。半年之后,这个孩子终于学会了上厕所。
在教学上,特教老师要付出多于普通老师几倍的心血。李银环从事聋康工作之初,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所教的学生又是小的三四岁、大的十六七岁,年龄差异大,个体差异大。而且,大多数孩子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疾孩子。如何使他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在实践中,李银环发现拼音是聋儿走进有声世界的一把钥匙。为此,她从语言学、语音学、治疗学等多种角度去研究每一个拼音。为了掌握每个音发音时的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应规律,她衣袋里每天都放着一面小镜子,中午别人休息时,便拿出来反复练习、琢磨。就这样,她总结出了活动舌位图、无意识发音、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她还编订出适合聋儿的《语言训练》教材。
“我很幸福,因为孩子们爱着我”,李银环自豪地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