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年轻”社区:2013年2月成立,社区挂牌尚不满3年;社区人群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体,人口老龄化率仅为3.5%;11万多社区居民中网民占总人口68.8%,主要依靠网上交流,维权意识较强。这就是安徽合肥第一个街道级社区——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郜志华回忆起社区刚刚成立时的情况,至今依然感慨万千:“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各项工作都面临新的挑战!”
居民在哪里,社区工作就在哪里
白天,几乎一个人也找不到;晚上,大门紧锁很难敲得开。即使开了门,也是手机开着录音,进门一句话不说,先给工作人员拍照。社区工作人员强烈感觉:“怎么我们就像是居民的仇人一样?”习惯了传统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在一次次碰壁的尴尬与委屈中开始思考应变路径。社区党委达成共识:社区工作的基础在于提供服务,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得到居民认同,才能凝聚社区人心。既然社区的多数人都在网络上,那我们的各项服务必须要做到网络上。
社区居民建有35个QQ群、微信群。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主动登录注册,走进这些原本“封闭”的圈子,参与讨论,发布消息。同时,社区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每天第一时间把政策信息、工作内容、服务项目推送发布出去。今年7月,全国首家社区新媒体工作室在滨湖社区成立。这个包括“世纪早茶”微信公众号、社区APP手机客户端、社区电视台节目在内的综合性平台,满足了社区和居民的基本网络需求。
每天一早,社区居民刘晓光都会点开微信,浏览“世纪早茶”推送的内容,特别是“滨湖帮客”志愿服务报名信息,他更是每期必看,只要有时间就会全家报名参加。“有没有离家近一点的活儿?”更多人则关注社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有上万人次在这个市场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
居民在哪里,文明创建就在哪里
72岁的付后成,是滨湖世纪社区居民人人认识、人人传颂的“网络红人”。这位连上网都不会的老人能够走红网络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多年如一日,义务帮社区内的老人、病人、留守儿童理发;二是社区微信群和QQ群里,多次发布老人义务理发的视频,激发了社区居民奉献公益的热情。
“网上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广阔天地。”郜志华介绍,运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传播和建设精神文明,是网络时代的新命题。滨湖世纪社区通过开展网选达人、网晒家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精神文明的善行义举,网聚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正能量,已经推出了“亲情六敲门”、观湖苑休闲长椅、启明星幼儿园爱心斑马线等68个公益项目。
去年5月,63岁的社区居民张明珠看到云南省高黎贡山上怒族村落贫困孩子的报道,便萌生了帮帮他们的想法。她通过邻里互助QQ群、滨湖帮客QQ群、社区业主QQ群和“世纪早茶”微信平台发起“衣旧传情”活动,就得到了广泛响应。收衣服、清洗、打包、邮寄……所有工作都由张明珠和网络上召集的好心人共同完成。如今,“衣旧传情”活动已经举行8次,一共捐赠8000多件衣服。
家里没人照管,留个号码给邻居;老人买菜腿脚不便,邻居帮忙捎带;来不及接孩子放学,隔壁的阿姨伸出援手……依托网络平台,滨湖世纪社区还大力推进“熟人社区”计划,彼此信任、相互关照的温暖,正在消解着让高楼林立、铁门紧闭的现代社区冷漠症。
居民在哪里,民主管理就在哪里
卫云云是个90后,曾经因为晾晒棉被的事,跟社居委工作人员闹过别扭。她家住在二楼,对面却是一栋30多层的高楼,冬天根本晒不到太阳。于是,卫云云便把自己的被子铺在了小区的绿植上。
高层建筑林立的小区,晒不到阳光的住户占有一定比例,在绿植上晒被子,显然不止卫云云一家。于是,一场关于文明的讨论在业主QQ群里展开。“大家都说不文明,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别人感受。”卫云云认错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社区及时把文明讨论引导到民主管理轨道上。“低层住户晒被子的问题怎么解决?”居民们达成共识:社区应划出专门区域,增设集体晒衣杆。最终,小区内的晒衣杆在大家一致认可下树立起来。
“社区民主管理,强调的是民主,需要的是广泛参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滨湖社区从这次讨论得到启示,开设了“网上您建议,网下我来办”的互动版块,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即时回复的,社区第一时间解答,并通过定期召开网友恳谈会、网友意见交办会等面对面协商,达成共识。每个月,滨湖社区通过网络平台都能搜集到20多条居民意见建议,随着这些建议的采纳或及时回应,不仅有效疏解了居民怨气、化解了网络戾气,还增进了社区和谐。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