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0日 星期四

    察言观市

    提升消费原动力新闻观察员

    作者:新闻观察员 杨君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0日 14版)

        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日前启动,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三年举办这一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文化惠民卡等活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引导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政府主导的系列促销优惠活动,能快速有效带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红火。而要让文化消费长久火下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励企业创造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治本之策,也是文化消费持久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来自北京市的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的被访者表示生活中需要文化消费,其中超六成的被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如今民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是符合国际经验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有较大增长;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而我国早在2012年人均GDP就超过了6000美元。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民众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我国的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些数据既说明文化消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

        实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已非常强大,年生产电视剧1.4万到1.5万集,电影600到700部,动画20多万分钟,以及大量的期刊、报纸、图书等,不少门类的文化产品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文化产品生产大国,却并不是一个文化消费大国。一端是数量巨大的文化产品,一端却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旺盛的消费需求以及巨大的文化消费缺口。有需求、有产品,却难以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其中原因何在?

        也许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文化产品中寻找到答案。每年生产的数百部电影中只有三成左右能上映,即使获得较高票房的《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影片,不少也收获了口碑的“板砖”;电视剧行业更是一部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很多“跟风剧”,宫斗剧、穿越剧一度霸占荧屏就是鲜明的案例;在各地不同的旅游景区,游客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基本大同小异,特色的游乐项目也屈指可数。这些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文化产品量大但质不优、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境地。

        当前,国内多数地区的文化消费非常单调,形成了竞争性复制局面,文化产品市场低水平同质化严重,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由于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创意匮乏,文化市场不仅缺少广受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也缺少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日益旺盛,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未及时得到有效提升,这就导致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消费意愿无法转化为消费行为。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庞大的消费者人群基数,使得文化企业仅仅依靠低端产品就能“活得不错”,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居民认为,周边文化场所和设施数量不足、配套不齐、功能不全,演艺、电影等文化产品价格较高,是抑制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意产业,然而当前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市场上盗版、非法出版和恶性竞争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挫伤了文化从业者的创新积极性,也损害了民众的文化消费意愿。

        市场的问题要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要填补3.7万亿元的文化市场缺口,在这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主动摒弃低级粗放的发展模式,生产出更多元更精细化的文化产品,积极延长产业链,是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唯一正路。实际上,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文化产业,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玩法,也使得文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场转型变革中,能否生产出戳中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将是文化企业能否在未来市场立足的决定性因素。

        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核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依然存在政府对市场主体区别对待、人为破坏竞争规则的现象,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防止政府出现越位行为,敦促各地管理部门冲破部门行业和地方利益的壁垒,放开文化市场准入,大力促进公平竞争。繁荣文化消费市场,政府还需要加强文化市场支撑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文化基础设施、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为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日前启动,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三年举办这一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文化惠民卡等活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引导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政府主导的系列促销优惠活动,能快速有效带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红火。而要让文化消费长久火下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励企业创造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治本之策,也是文化消费持久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来自北京市的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的被访者表示生活中需要文化消费,其中超六成的被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如今民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是符合国际经验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有较大增长;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而我国早在2012年人均GDP就超过了6000美元。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民众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我国的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些数据既说明文化消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

        实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已非常强大,年生产电视剧1.4万到1.5万集,电影600到700部,动画20多万分钟,以及大量的期刊、报纸、图书等,不少门类的文化产品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文化产品生产大国,却并不是一个文化消费大国。一端是数量巨大的文化产品,一端却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旺盛的消费需求以及巨大的文化消费缺口。有需求、有产品,却难以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其中原因何在?

        也许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文化产品中寻找到答案。每年生产的数百部电影中只有三成左右能上映,即使获得较高票房的《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影片,不少也收获了口碑的“板砖”;电视剧行业更是一部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很多“跟风剧”,宫斗剧、穿越剧一度霸占荧屏就是鲜明的案例;在各地不同的旅游景区,游客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基本大同小异,特色的游乐项目也屈指可数。这些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文化产品量大但质不优、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境地。

        当前,国内多数地区的文化消费非常单调,形成了竞争性复制局面,文化产品市场低水平同质化严重,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由于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创意匮乏,文化市场不仅缺少广受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也缺少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日益旺盛,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未及时得到有效提升,这就导致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消费意愿无法转化为消费行为。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庞大的消费者人群基数,使得文化企业仅仅依靠低端产品就能“活得不错”,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居民认为,周边文化场所和设施数量不足、配套不齐、功能不全,演艺、电影等文化产品价格较高,是抑制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意产业,然而当前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市场上盗版、非法出版和恶性竞争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挫伤了文化从业者的创新积极性,也损害了民众的文化消费意愿。

        市场的问题要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要填补3.7万亿元的文化市场缺口,在这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主动摒弃低级粗放的发展模式,生产出更多元更精细化的文化产品,积极延长产业链,是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唯一正路。实际上,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文化产业,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玩法,也使得文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场转型变革中,能否生产出戳中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将是文化企业能否在未来市场立足的决定性因素。

        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核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依然存在政府对市场主体区别对待、人为破坏竞争规则的现象,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防止政府出现越位行为,敦促各地管理部门冲破部门行业和地方利益的壁垒,放开文化市场准入,大力促进公平竞争。繁荣文化消费市场,政府还需要加强文化市场支撑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文化基础设施、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为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