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创造了增长的奇迹。但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下,这种简单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因遭遇困难而变得不可持续。国际上一些人开始说,中国故事要结束了。事实真的如此吗?从长期看,经济增长是由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和效率提高决定的。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制度改革。对于未来的中国,如果不通过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来提高生产效率,单纯依靠刺激去追求速度数字的意义并不大。
所以,当前中国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法。一些宏观指标的大大弱化,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我们更多强调“定力”,意味着今后会从多重视角来评估经济形势,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分析框架将更加全面合理。实际上,“多重目标”这一概念,包含通过创新驱动挖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也包括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等多重目标协调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数已经很大,在此基础上每增长一个点,绝对数都是很大的。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7%左右增速的同时,新的中国故事将至少更加关注两类指标:一个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内生增长和效率的提高,一个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更趋均衡的民生福祉。
在追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上,本届政府进行了诸多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另一个指标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民生投入仍保持持续增长,其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意味着当下的中国经济更加关注民生。归根结底,经济增长不能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我们要追求的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反过来,民生的改善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从趋势来看,民生领域既可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将成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抓手。
内涵更加丰富的中国故事,今年以来讲述得怎么样呢?我们看到,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0%;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增长速度超过50%,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民生方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收入的增长和更加公平的分配机制的建立,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源泉。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远高于7.0%的经济增速。就业方面,31个大城市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1%左右,与近几年基本一致,没有出现大的上升。与此同时,企业用工仍在增加,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以上。
人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不需要担心的。中国有庞大的人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远未到优越的阶段,这么多的人要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这么多的人执着于创业、创新。在这种自发力量的驱动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缺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改革把这种动力挖掘出来。
新故事的愿景固然美好,但用旧套路是讲不通的。中国经济的最大潜力,宏观上在于改革,微观上在于创新。新的中国经济,政策不再是迫于压力的临时之举,而是会在稳定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培植新的增长动力源,既能化解当前矛盾,又有利于长远发展。过去,稳增长的手段是政府大力投资或释放流动性,那么现在,我们稳增长的手段应该转向市场化的改革,依靠市场力量的创新驱动来稳增长。最近几年,改革小试牛刀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这也表明加快改革有多么重要。
站在这个时点看中国经济,我们不再看它“长个儿”的速度,而是看它肌肉是否强健,是不是更加均衡和充满活力。新常态下,风险会逐渐消除,活力会逐渐显现,创新已有所斩获,内需潜力仍很大,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远未结束。未来的中国故事,将不再是一个高速度的数字神话,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故事,是一个不断提高效率和活力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