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

    开学第一课·抗战讲堂

    东北大学:誓与国家民族同行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本报通讯员 姜宇飞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9日 06版)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又一个开学季,隔着80年的漫长岁月,这首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填词、东北大学教师阎述诗作曲的《五月的鲜花》再次在东北大学校园里唱响。

        这堂开学第一课以“弘扬东大爱国传统,传承东大抗战精神”主题团日承载,让众多东北大学学子倾听到来自历史的回声。二舍西校歌碑石前,东北大学学生身穿民国时期的学生装,高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等标语,用短剧形式生动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走在“一二·九”运动最前列、通过请愿抗战点燃“西安事变”导火索、在四川三台继续参与抗日救国活动的一幕幕场景。

        活动现场,东北大学校史办老师王国钧情不自禁地向师生讲起了那段岁月:“1931年后,东北大学作为第一所流亡大学,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在流亡的15年里,东北大学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1926年入学的苗可秀就是其中一位。他组织了中国少年铁血军并担任总司令,多次和敌人战斗,消灭了很多敌人。1935年6月12日深夜,苗可秀在战斗中受伤,6月21日,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苗可秀说:‘我宁可死也不投降!’最后在凤凰山下,日本人要对他实行焚刑,把他烧死,但是他面不改色,高呼中华民族正气千秋,英勇牺牲。”

        担任“一二·九”运动游行示威队伍总指挥的宋黎、坚贞不屈留下共和国00001号烈属证的丛德滋……烽烟散尽,浩气犹存,有关那个时代东北大学学子的诉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生。文法学院学生赵思琪向挺立在校园的“一二·九”群雕敬献了花环:“通过参加这堂开学第一课,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当年东北大学先烈们面对全民族抗战时那种英勇无畏、爱国救亡的热情和激情。”

        讲述抗战精神的课堂并不只停留在一场活动之中,而是以更多彩的面貌在校园中持续发酵。

        距离2015级新生报到还有20多天的时间,东北大学面向新生开设了网络课堂,将校史学习设置为网络课堂的第一课内容。网名为“张文静xz”的新生写下的《千山万水也不及我白山黑水》,引发学生强烈共鸣:“‘一二·九’运动——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字眼,甚至找不到东北大学参与的痕迹。而今天读校史,却读出了这背后东北大学学子付出的艰辛、自由和生命。抗日战争中,东大人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历史也没有告诉我。但陆侃如教授撰写的对联‘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却真实展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坚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以“青年担当,成才报国”为主题的院士与青年师生座谈会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张化光的讲述叩击着每位在场学子的心扉:“我小时候,我们连火柴都生产不了,用的东西叫‘洋火’,武器更是生产不了,都是洋枪洋炮。在这种情况下,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天中国强大起来了。我最热爱的工作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仅让我有机会产出成果、服务社会,而且有机会培养青年才俊。这是科学家对爱国的最好诠释。”

        回望历史,总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抗战精神内涵丰富,是我们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说,“波折苦难从未隔断东大人的责任与担当,反而是随着时空的涤荡而更加熠熠生辉。现在我们把这种责任与担当理解为誓与国家与民族同向同行,这不仅是东大的今天,更是东大的未来。”

        (本报记者 邓晖 本报通讯员 姜宇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