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然而,“听”在特定环境下,却能激荡出更大的能量。日前,记者走进被中组部誉为“金服务社区”的厦门金尚社区,感受“听”的力量。
为决策打上“补丁”
金尚社区“听”的故事,是从社区书记陈素珍开始的。2003年,陈素珍新官上任,想着为百姓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建个儿童娱乐场,解决近千名孩子没地方玩耍的问题。然而,娱乐场建成之后投诉接踵而至。一位居民拿出一份文件告诉陈素珍,按规定,公共娱乐设施必须离居民住宅区50米远,而社区所建的儿童娱乐场只有26米。无奈之下,居委会不得不将儿童娱乐场拆除。这个花了23万元的儿童娱乐场,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这个钱相当于她十一年的办公经费。
陈素珍以及社区居委会班子痛定思痛,认为要把好事做好,应该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决策的全过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于是,他们成立了社区事务听评会。
直到现在,凡是涉及社区居民权益的事,金尚社区都是通过听评会来拿主意。金尚社区听评会采用居民自愿报名的方式,敞开大门欢迎居民提意见和建议。
十一年来,金尚社区召开各类听评会28场,对“活动中心服务管理”“小区停车管理”等多个民生问题,征求了6000多位居民的意见,最终决策都得到居民的认可与肯定。
“刺头”成热心人士
社区工作人员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总会碰到一些“刺头”。在金尚社区,那些别人眼中的“刺头”,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喝醉酒的社区居民老汪气势汹汹地来到陈素珍的办公室,拿起拖鞋在桌子上“叫板”:为何他拿不到低保金。那时的陈素珍怀有身孕,但并没有躲起来,而是认真听他讲完,同时还找来了相关人员告诉他政策。第二天,没等陈素珍到办公室,老汪已经早早等候在门口,向她道歉。在与老汪的聊天中,陈素珍了解到,老汪还有一个手艺——电工维修。陈素珍当即给老汪介绍了社区相关业务。后来心存感激的老汪主动当起了社区志愿者。
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地倾听,让金尚社区的“刺头”们敞开了心扉,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和谐社区美名扬
“有什么我可以帮您?”面对来访的居民,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社区工作人员总是先听听他们的需求。
从外地搬来的居民黄锦川,来到金尚社区就觉得特舒心。社区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让黄锦川一开始就萌生为社区做事的想法。他利用特长为社区绘就了“橙子树”社区价值观形象墙,并经常指导贫困家庭孩子画画。
“我喜欢居民来找我帮忙,也喜欢提意见的居民。”陈素珍说。也正因为这样,金尚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大家的事情大家管的喜人局面。
不久前,金民路人行道铺设透水砖才开工一天,居民就到社区反映施工方法不对,质疑的声音是“政府是太有钱了吗”?原来,透水砖下面应该铺沙和碎石子,而社区却是下铺混凝土。社区工作人员立马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是图纸设计有误。“我们的话有人听、能落实了,大家管起来就更有劲头了。”70岁的居民老陈道出了众多社区居民的心声。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更加关注金尚社区建设。不久前,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人员特地到金尚社区参观,中组部还肯定金尚社区服务如“金”、口碑如“金”。
据了解,金尚社区还获得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16个全国荣誉。金尚社区一个接一个的感人故事,正印证着这样一句话:服务始于脚下,第一步从倾听开始。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陈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