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国有林场改革故事

    边境林场改革: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李慧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8日 08版)

        在黑龙江虎林市的完达山南麓,一条绿色的森林带绵延在乌苏里江畔,与对岸俄罗斯的森林区隔水相望。在这里,虎头林场和小木河林场的林业人常年驻守,看护我国边境地区的森林资源。在虎林市,七虎林、示范、东风等5个国有林场和6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经营着85283公顷的林地。如今,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号角已经在这里吹响。

        站在虎头林场施业区内的瞭望塔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松阿察河与俄罗斯的乌拉河交汇,形成界河乌苏里江,江边湿地和森林相互交错,风景优美。“这个位置的林场承担着保护界河的重任,一旦水土流失,就会造成界河移动,损失领土。”虎头林场场长王振斌说道。

        作为国防林,生态保护的责任很重。为了加强资源保护,虎头林场和小木河林场内分别规划建立了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在国家关于森林停伐的政策出台前,两个林场率先主动停止了森林抚育采伐。

        “以前林业木材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这两年内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会全面停止,将减少一万多亩采伐面积,大概减少营收1000万元左右。”虎林市林业局局长刘明洋介绍。据了解,目前国家和省政府每年拨付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170万元,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尽管木材采伐量减少,林场收入逐年下降,护林工作却丝毫不能放松。在虎头林场姚营山管护站,站长修立祥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骑着林场配发的摩托车巡视森林,防止盗伐和火情发生。记者看到,管护站的平房内生活设施简单,门口有几块太阳能发电板和一口自打井,供应平时的用电和用水。“在山里林子深处还有一个站,附近几乎无人,只能在换岗时将生活物资带上去。”修立祥说。

        保民生是林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小木河林场退休职工李凤龙就因此而受益。五年前,他带着十几名职工以入股集资的形式开始养殖梅花鹿,林场无偿提供100亩养殖场地,现在养殖规模已由最初的7头发展到28头,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示范林场的职工王翠从2012年开始用林场分配的60亩田地种起了蓝莓,今年已到了盛果期。“我开了专门的微信号,通过网络订购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收入比往年好很多。”此外,中草药采集、菌类种植、木质工艺品制作、奶牛养殖业等大量替代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林场的困境。

        刘明洋说,现在大多数林场职工都有副业经营。同时,依托森林和湿地资源的旅游业也方兴未艾,林场职工年均收入超过50万元。刘明洋也坦言,虎林市林业的许多困难至今仍然难解。例如旅游业的季节性太强,替代产业的收入补偿也很有限;由于体制不顺,林场作为事业单位进行自收自支的企业化运营,导致了员工的身份困境,难以享受相关社会保障;由于资金缺乏,职工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和老龄化等问题难以破局。

        黑龙江省林业厅国有林场经营局李伟表示,目前,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已经起草,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将在九月下旬上报,年底启动全面改革。在保护生态效益的同时,如何完善林场自身发展建设,加强职工的基本工作生活保障,是未来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报记者 鲁元珍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