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郭沫若:以话剧之美展救国之情

    □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李苑 通讯员 刘亦凡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10版)
    话剧《屈原》剧照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在北京人艺的发展史上,“郭、老、曹”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郭沫若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我们坚持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在北京人艺,一批老艺术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积极投入抗日宣传的大潮之中,用艺术之魂捍卫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自然而然地就会回忆起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艺术家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这段《雷电颂》,是话剧《屈原》中屈原的独白。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在日本大敌当前之时,尽管抗日,却还不忘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戏剧界公认,抗日战争时期也正是郭沫若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从1941年到1943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6部历史剧。其中以话剧《屈原》为标志,思想艺术达到了他戏剧创作的顶峰。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描写了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1942年4月,《屈原》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借话剧《屈原》,他抒发了悲愤之情,并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当时,郭沫若曾直言:“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屈原》的演出盛况空前。人们奔走相告,成都、贵阳的观众带着行李,隔夜前来排队买票。《屈原》连续演出22场,观众曾达到3万多人。

        为了激起民众强烈的抗日救亡热情,郭沫若创作的话剧一部接着一部诞生。《虎符》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志士信陵君的形象,用赵魏联合抗击强秦的历史,来讽喻现实,号召人们共同对敌的苦心显而易见。

        (本报记者董城、李苑 通讯员刘亦凡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