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中国的福特”支秉渊

    作者:本报记者 方莉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13版)
    支秉渊制造的第一辆完全国产汽车。

    上海交大档案馆供图

        支秉渊是谁?

        翻阅史料可知,抗战时期,他被誉为“中国的福特”。他何以获此殊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寻访支秉渊的足迹。

        寻访从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档案馆管理员张燕迪打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页面,检索“支秉渊”,65条相关资料弹到眼前。“学生支秉渊系浙江省嵊县人,现年二十四岁,在本校电机科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泛黄的毕业证书上,工整地写着支秉渊于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六日毕业,并盖有学校印章和校长唐文治印章。

        “支秉渊的中学和大学都在此就读。可以看到,当时他就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张燕迪说。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其前身是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因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侵扰。

        在这里,支秉渊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先进教育,并在心里埋下了实业救国的种子。毕业后,支秉渊在慎昌洋行任工程师。1925年7月,支秉渊集资创办了新中工程公司。

        新中公司,想必有“新中国”之含义。新中公司很快就在中国机械工业界中脱颖而出,热衷研发新产品的支秉渊也以令人瞩目的机械工程专家的面貌,登上了中国近代工业科技舞台:他领导设计仿制了多种内燃机和柴油机,其提供的引擎装机容量达200千瓦以上,约占上海民族机器工业售出用于电厂的引擎总装机容量的30%。

        “支秉渊既是企业家,又是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动‘力促国家工业化’,骨子里有一种‘实业救国’的精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苏智良刚刚完成《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书稿,说起支秉渊,苏智良对其带头内迁的行动褒奖有加,“正是以新中公司为代表的大量沿海企业内迁,才得以支撑持久抗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新中公司地处上海闸北区,是日军轰炸的重点地区,厂房设备损失惨重。然而,战火并没有烧掉支秉渊“实业救国”的梦想,他积极响应资源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内迁,率领新中员工从上海一路颠沛流离,到了湖南祁阳。在祁阳,支秉渊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汽车梦”!

        交大档案馆里,保留着支秉渊制造的第一辆完全国产汽车的老照片:它有一个如同手扶拖拉机般的车头,一块四方形的笨重顶篷,车子的轮胎是圆木板箍上铁圈做成的。

        尽管外形简陋,这辆汽车的性能却甚好。1942年,支秉渊从祁阳出发,历时近半个月,途经近千公里,翻越川黔两省的崇山峻岭,完好地将它开到了重庆。那一年,重庆《大公报》头版撰文,称赞支秉渊为“中国的福特”。

        很难想象,战火纷飞的年代,基础薄弱、物质匮乏的小城,支秉渊是怎样制造出这辆国产汽车的。70多年过去,翻看这些历史照片和史料,我们依旧能深深地感到,支秉渊和他制造的中国汽车,给中国带来了工业发展的曙光。

        (本报记者 方莉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