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不朽的英雄番号

    从抗战“奇兵”到现代“三栖尖兵”

    ——记“攻坚英雄连”

    作者: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孙利波 马振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1日 03版)

        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支抗战“奇兵”:他们在淮阳窦楼打响抗日东进第一枪;转战豫、皖、苏边界和津浦路地区,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在板桥集战斗中开创我军历史上用机枪击落敌机的光辉范例。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现今兰州军区21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特种侦察营一连。

        特种侦察营一连的前身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大队1中队,后于1939年1月在河南省鹿邑县白马驿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团1连,皖南事变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11旅31团1连,为完成上级赋予的“向西防御,遏制顽军向山东、苏北进犯”的战略任务,坚持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5年5月中旬,新四军第4师11旅发起宿(县)南战役,展开对日寇的反攻行动。5月21日,1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驻任家集据点的伪十五师特务三团任亚航部发起进攻。当晚,31团1营以勇猛冲杀,抢占了有利地势,并担任主攻,负责摧毁敌炮楼、火力点,为后续战斗提供机会。22日,1连随团对敌伪15师特务3团发起总攻,敌人溃退在一个大炮楼顽抗,由伪军的一个团长带着三十多人坚守。这个炮楼又高又大,墙壁又厚,仅有的“土造平射炮”难以摧毁这样坚固的工事,战斗打成僵局,相持不下。

        23日,司号员王连生主动请缨,在机枪的掩护下,带着20多枚手榴弹,与爆破小组一起悄悄向炮楼匍匐前进,就在快接近炮楼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落在了他们身旁,三名敢死队员光荣牺牲,王连生腿上也被弹片炸伤,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强忍着伤痛继续爬行。当距离炮楼仅剩10多米时,敌人发现了他们,开始以密集的火力进行射击。危急关头,连长带着其他人用剩下不多的子弹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火力减弱下来,此时王连生冒着弹雨,架梯攀上炮楼,连续将手榴弹投向敌群。敌特务团团长看着浑身是血的王连生出现在他们面前,吓破了胆,带着32个伪军做了俘虏。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将伪15师特务3团全歼,1连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连仅剩不到20人。由于1连敢打硬拼,战绩突出,新四军第4师授予该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解放战争时期,连队随部驰骋大江南北,英勇杀敌,参加了著名的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连队出色完成了抗美援朝、抗震救灾、国际维和、联合军演、高原演训等重大任务。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9次、集体三等功19次。

        “作为抗战精神的传人,‘赤胆忠诚、崇文尚武、英勇善战、锐意进取’一直是‘攻坚英雄连’所在部队的鲜明特征和不懈追求。”第21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旅长王炳军说。如今,配备了各式先进武器装备的某特种作战旅特种侦察营一连如虎添翼,已由抗战“奇兵”转变为现代战场上的“三栖尖兵”,续写着先辈的辉煌。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孙利波 马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