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

    朱成山23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守灵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许佳佳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0日 01版)

        本报南京8月29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许佳佳)撰写涉及中日关系的文章、接受国内外媒体的专访……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朱成山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他23年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国际名馆,并推动地方悼念升格为国家公祭,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推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馆藏文物从不到100件发展到16万件和1.6万多份遇难者、幸存者、加害者、第三方作证者的多个层面的史料档案,年接待量由不到10万人次发展到800多万人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今天,离不开朱成山23年如一日的“拼命”。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抗战系列的纪念馆。1992年,朱成山从南京市委宣传部调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他暗下决心:“为了国家重任,不仅要一辈子守灵,还要让纪念馆闻名世界。”

        1994年,朱成山倡议在纪念馆举行悼念遇难同胞仪式,这一活动以地方的名义连续公祭了20年。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提交提案、议案,参与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修改国家公祭法案……为了让悼念死难者成为彰显国家意志的重要活动,朱成山多方奔走。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由地方悼念升格为国家公祭,且是以国家立法形式固定下来。朱成山喜极而泣,这一刻,他期待并为之奋斗了整整21年。

        朱成山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纪念馆。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推翻铁案的种种行为,朱成山愤慨不已,常常顶着压力到日本开展控诉演讲。从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到日本侵华史,从研究中日关系到和平学,他笔耕不辍、行动不止。

        如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上,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往来、驻足、凝望,与历史对话,与和平牵手。

        (通讯《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见4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