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强国密码·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卖出去,要经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跃”。在此过程中,科研成果好比是闪光的珍珠,没有串起来就形不成美丽的珠链,也就无法形成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

    谁来串起创新成果的珍珠链

    作者:周湘智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5日 16版)
    CFP
    CFP

        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调研时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卖出去,要经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跃”——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科研成果好比是闪光的珍珠,没有串起来是形不成美丽的珠链的,而企业家就是串起珠子的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让他们成为串珠的绳,使创新的珍珠项链闪闪发光。

     

    企业家是创新的“中枢”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富的活力之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

     

        科研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性,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即通过科技研发的投入,形成科技成果;第二阶段是“创业”,即通过继续追加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第三阶段是“服务”,即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有机发展的产业集群,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在现实工作中,第一阶段主要是科研院所的职能;第三阶段政府做的最多,但较为关键的第二阶段,工作却往往较为薄弱。这个阶段的活动实质上就是科技创业,通过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使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落实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贡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从企业技术创新看,一要有内在动力,二要有创新机制,三要有核心人才,四要有物质保障,这些都主要靠企业家来做。条件具备了,专家才能发挥作用,具体创新工作才能推进。所以,企业技术创新首先也要靠企业家。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柳传志到马云,都是创新型企业家,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者,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资源,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和产业。

     

    企业创新遭遇“头脑缺乏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过去那种靠要素、投资驱动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感叹“老路走不通了”,开始从“不想创新”的梦中醒来,但“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问题依然突出。

     

        风险太大,不敢创新。许多企业家对创新是又爱又怕,企业要做大必须创新,但创新总是充满风险,企业进行高技术创新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你创新,我冒仿”的山寨文化盛行,不少企业深受盗版侵权之苦,一不留神就可能“先驱变先烈”,患上“创新恐惧症”。企业界就流传着“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快速死”的说法。

     

        能力有限,不会创新。中高端人才稀缺,是企业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60.7%的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创新常常遭遇“头脑缺乏症”。有些企业家认为,靠技术创新不如搞房地产来钱快,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不惜花大本钱引项目买设备,不愿用重金引人才借外脑,结果往往是“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因为这个庞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润率只有不到2%。

     

        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企业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没有创新投入,就谈不上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1%,远低于跨国公司3%~5%的水平。同时,由于法治不健全,有的企业大规模融资之后并没有把钱用于技术研发,他们更喜欢赚快钱,巨量资金流入股市、楼市,产生套利型企业家。

     

    营造适合“苹果”成长的环境

     

        促进创新型企业家蓬勃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环境。前些年,有地方提出斥资5000万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物,引发社会争议。培养“乔布斯”固然需要行政的“关注”,但根本在于营造适合“苹果”成长的生态环境。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好用好“有形之手”。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企业而不在政府,企业是内因,政府是外因。政府抓企业是要服务企业,不是包办代替,不是简单管理,而是要给企业以提示,给企业以环境,给企业以平台。要完善区域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不为盗版侵权所累,减少“自主创新之痛”,走出“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困局。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支撑企业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给企业创新插上金融翅膀。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坚决推倒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使政府的“有形之手”从不该管的领域中缩回来。

     

        培育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在市场浪潮中搏击成长。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成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崛起。实践表明,创新驱动之动力在市场,企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企业家成长的战场在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

     

        垄断是创新的天敌。开放市场准入是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要有序打破行业垄断,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拆除“玻璃门”和“弹簧门”,让各种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充分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用企业家精神点燃创新引擎。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离市场最近,对技术创新需求最敏感。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聆听企业的声音,让企业告诉我们什么束缚、阻碍了创新。18世纪纺织机被英国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严禁机器出口和人才外流。1790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塞缪尔·斯莱特乔装成农场工人,逃过英国当局监察进入美国,凭借记忆复制出阿克莱特纺织机,由此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将斯莱特重金引进美国的,正是两名美国企业家。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制,发挥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使创新与市场有效对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并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打通科研与市场的旋转门,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进企业、流向市场。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