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著名教育家,1932年—1941年执掌国立中央大学):
办理大学不仅是办理大学普通的行政事务,一定要把一个大学的使命认清,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
在头顶敌机炸弹,吃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中,中大的老师、同学们坚持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校427名正、副教授、85名讲师,同时开设共900余门专业课,门类之齐全,涉及专业之广泛,国内罕见,在此基础上,全校各院系的学术活动颇为频繁。如顾毓琇校长讲《战时中国工业之新发现》、机械系陈大燮主任讲《什么叫机械化》等等。其探讨之深是学术界一大贡献。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1938年—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大):
想起我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在这所当时中国最好之一的学校里,我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和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她奠定了我一切成就的基础。
因为大学校园内没有供应食水的设施,读书时我们(杨振宁和好友黄昆、张守廉,编者注)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花一个或两个小时在茶馆里喝茶。……茶馆的客人们包括种种人物,大家都高谈阔论,衬着这种背景,我们无休止地辩论着物理里面的种种题目。记得有一次争论的题目是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那天,从开始喝茶到晚上回宿舍;关电灯,上了床以后,辩论仍没有停止。我清楚记得我们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我们的辩论。
●苏步青(著名数学家,1931年—1952年任教于浙江大学):
竺可桢先生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他真可与蔡元培先生相比,两人都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大学校长。
竺先生是最爱惜人才的。只要有好教师,他总是毫不犹豫立刻聘请。
谈家祯1937年从美国回来,只有28岁,竺校长立刻聘请。后来章士钊的儿子章用从德国回来,曾炯也从德国回来,都是经我推荐,立刻聘请。那时候正当搬家期中,我们的欢迎会是在警报声中进行的。由于竺校长对他们很诚恳,他们对工作也非常负责。在建德时,有一次学生问章先生:“警报响了,老百姓都躲飞机去了,还上课吗?”章答道:“怎么不上课?”“那么,黑板挂在哪里?”“可挂在我的胸前!”此外,许多著名教授,如罗宗洛、梅光迪、王淦昌、卢嘉锡等,都是竺校长这样请来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李约瑟教授来浙大参观,称浙大是“东方的剑桥”,这是我亲耳听到的。
(邓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