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

    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施一公研究组重大成果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01版)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晋浩天)清华大学23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施一公研究组首次揭示高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核糖核酸)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的重大成果。在致施一公的邮件中,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难掩激动:“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21日凌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两篇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研究组的研究长文,引发国际学术界的强烈震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评价道:“这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等待解析结构的超大复合体。剪接体由一系列不同蛋白质和蛋白核酸复合物组成,组分和构象都是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相较于核糖体,在原子分辨率解析剪接体的结构更为困难。”杰克·肖斯德克表示,施一公研究组利用最新的冷冻电镜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为理解这个超级复杂的大分子机器的工作机理呈现出全新的画面,“毫无疑问,这项成果至关重要,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开启了大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教授菲利普·夏普也在第一时间向施一公研究组表示了祝贺。“我之前不确定是否真的能‘看到’在活性状态下的剪接体结构,因为构成它的蛋白和RNA是如此多样复杂。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冷冻电镜的技术、攻克难题的决心以及创造性的想法,这三点对成功缺一不可。”因发现RNA剪接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菲利普·夏普说。

        “这是一项高风险、高影响的课题。”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为施一公研究组的勇气与执着点赞,“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我们理解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发展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长期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去攻克最具挑战性、最具影响力的生命科学难题。”丁绍·帕特尔同时表示。

        (相关报道见5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