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三次深入云南山寨,两次前往内蒙古草原,南下四川大凉山,西去宁夏贺兰山,算下来大半时间都在基层采风写生。近日,记者对刘大为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新时期美术要紧抓创作;创作,一定要下到基层,真正到人民中去。
记者:如何看待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刘大为:创作基于现实,创作源于生活。我早年大学毕业到报社工作,一直有机会接触社会各个层面,我又喜欢绘画,就能够同时以媒体和艺术的视角关注社会。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这是我长期坚持的创作理念。我多年在内蒙古工作、创作,骑着马和骆驼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牧区,那里的风光、风情是我创作的重要源泉。时间流逝,牧区在变。40年前我去牧区,牧民没有水,就从远处拉冰块化成水。毡房里没有电,没有灯,牧民生活很清苦。现在的大草原,牧民用上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房间里置办了现代化电器,物质和精神生活很丰富,放牧的方式也大不同了,这就是新牧区。如果不去实地写生,就不会了解到牧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新鲜感受,创作就没有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当年我在军艺当老师,有机会三次带学生上前线,在战壕里为战士们画写生,亲身感受到军人不怕牺牲、为国英勇战斗的英雄精神。现在的军营里,军人的状态、军人的形象都有了变化,不变的是勇敢、奉献、大无畏的作风和精神。无论当年还是现在的创作,如果要有生气,就要接地气,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基层写生、采风,获得创作的灵感和能量。
记者:美协的工作重点是倡导和推动艺术家去基层创作、写生,重要性何在?
刘大为:我长期坚持下基层写生,对此情有独钟。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来,美协大力提倡、推动艺术家去基层写生、创作。我今年大多数时间在基层,遇到很多感人的事情。在大凉山采风,吃饭时我们和彝族同胞席地而坐话家常,真是其乐融融,这就是鲜活的生活,我们跟当地群众密切交流,直接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看到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回来创作,才有真情实感。有一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傈僳族山寨的一个简陋学校,我们看到一个老教员背着小孩给学生上课。他的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他要照顾孙子,还要教好学生。山村教师无私的默默奉献,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位老教员的身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成为创作的难得素材。
我们去云南南糯山一个寨子写生,当地村民怕我们进不去寨子,自发地修整山路,可是一下雨还是泥泞难行,我就提议,道路关系到山寨百姓的通行、生产和孩子们上学,我们给寨子修一条山路。半年后,路修好了,我们再次去山寨出席竣工仪式,老百姓载歌载舞迎接我们,很多画家感动得哭了,那个场面令人难忘。所以,下基层,到人民中去,不仅是获得创作素材,也是交流和丰富情感,有情感,才有灵感,也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采风、写生不但能获取素材、灵感,丰富创作的情感和精神,对提高绘画技巧也有帮助。我去新疆画维吾尔族老人,阳光投射下的光斑,在老人身上留下斑驳陆离的影子,表达出这种光影效果,也是对自己笔墨语言的丰富和创新。我发现,在写生状态下的创作,在笔墨、色彩、构图及绘画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多细微变化,也有长足的拓展。所以,写生对艺术家的提高是多层面、多方向的。鲜活的生活,让我们的创作技法也鲜活起来。
记者:艺术家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峰”式的优秀艺术作品?
刘大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条件、有必要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优秀的作品一定有大的历史背景和崇高的精神,我们要在创作中发现、感悟和展现这种精神。最近一次写生活动,我们前往云南独龙江畔,见到了习总书记亲切接见的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他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被选举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时,却向组织上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毅然选择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的办公室就在路边的工棚,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为改变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面貌而艰苦努力着。这次我去,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位朴实的党员干部的忘我奉献精神后,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一方面对我们艺术家是人格的熏陶,同时也在绘写新时期民族力量和中国精神。当我们把高尚的人和我们伟大的时代融汇到创作中,作品就会出彩。(本报记者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