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北郊,新都区三河老场镇在短短3年时间里便由低洼棚户区变身为复原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文化旅游区——锦门丝绸旅游小镇,重现成都北大门形象。
三河场只是成都“北改”工程的一个缩影。“北改”是成都为深化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形态改变北部市区交通拥堵、成都面貌反差大、基础设施落后而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50万人。自2012年启动以来,“北改”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9项;正在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3项。“北改”范围内拟调迁市场118个,至今已关闭调迁19家专业市场,外迁20家物流市场、货运停车场。
成都“北改”,在推进城市形态不断升级的同时,为棚户区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涉及150万人的城市改造
7月初,位于成都北三环的家居综合体富森美家居北门新店正式开业,这被称为“北改第一单”的工程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18个月。10多年前,富森美家居落户于此,建筑低矮,业态低端,周围也比较凌乱。
富森美家居对面正在兴建的建筑分别是宜家在成都的第二个卖场和乐居美家广场。这两处原本是汽车货运市场,嘈杂混乱,经过“北改”,这里的9个货运市场进行了搬迁。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成都第一现代家居商业基地,形成百亿元商圈。
成都市北改办有关人士表示,“北改”范围内拟调迁市场118个,占地面积5800亩。按照规划,“北改”区域骨干道路规划将形成“16横12纵”的道路网。150万市民将告别过去的脏乱差,享受现代城市的便利。
群众自主+政府让利
在旧城改造中,拆迁是最头疼的难题。“北改”遇到的都是以前拆不动的“硬骨头”。在声势浩大的“北改”启动之后,很多人观望,预期比较高。
然而,启动这里的搬迁却并非这么简单。村民们的自建房大多两三层,将房间出租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户家庭每月大概有5000元左右收入,搬迁之后,他们将失去这部分收入。“在跟政府协商的过程中,村民提出了拆迁建议,就是让政府让点利,村民以优惠价格购买多余面积。”村民曾有贵表示,这条建议被政府采纳,村民人均可以免费获得35平方米,超出部分村民可以以240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
如今,一个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居民小区已建成。利用节余土地,成都第四十中学也搬迁至此,这所1952年成立的学校之前“蜗居”在青龙场一个角落里,场地有限,设施老旧。
不仅如此,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政策,自主改造项目的报建费优惠了一半,通过费用减免将实惠给老百姓、开发商。成华区北改办人士说:“北改区域相当于特区,因为欠账太多,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北部区域实行政策倾斜,安置户购房费用3年减免了6.72亿元,在土地出让金和报建费上减免了55亿元。”
钱从哪里来
然而,即使顺利地进行拆迁和土地征收,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钱又从哪里来?
“前期棚户区改造资金主要来自国开行。”成都市北改办有关人士表示,另外就是通过政策和项目吸引,建立好的商业模式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
2012年4月,成都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在规划管理、土地利用、项目报建、房屋征收、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政策,这为社会资本参与创造了条件。
成都市北改办人士还表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成都北城改造规划建设展暨项目推介会、西博会“北改”招商引资会、北京-上海-深圳“北改”投资洽谈会等活动,共计推出招商地块项目91个,签约项目30个,项目签约资金达1048亿元人民币。
(本报成都8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