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为何硅谷高管印度裔多于华裔?

    作者:马丹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12版)

        随着日前谷歌公司重组,人们再次关注印度裔人士在美国硅谷率先突破职场“玻璃天花板”这一话题。为何同样对硅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人群体在这方面表现平平?

     

        硅谷一些科技界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与种族无关,与印度裔与华裔的一些文化教育背景和职场素质相关。

     

        华裔与印度裔人才在硅谷人数众多,都非常引人瞩目,以致有人戏称,硅谷闻名于世的“集成电路”的英文缩写IC代表着印度和中国两个英文单词首字母。

     

        但进入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华人远远少于印度裔同行,大公司高管更是寥若晨星,印度裔管理人员则屡见不鲜。不少全球知名科技大公司现在还由印度裔人士出任首席执行官,如谷歌的皮猜、微软的纳德拉等。

     

        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管理岗位特别青睐印度裔人士?在美国思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和万物互联首席技术官的江朝晖认为,科技公司物色领导人才,有一些特定要求,而印度裔人士在印度国内所受的欧美式教育和训练让他们相比华人更容易符合这些要求。

     

        她说:“第一,他们需要有很清楚的理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到的大方向是什么。第二,他们要知道如何组织团队,向这个大方向努力。第三,他们要清楚地知道并说明,转向这个方向需要什么样的投资,有什么样的回报和风险。”

     

        美国特斯拉公司亚太区高级人才顾问张琦从硅谷人力资源专家的角度分析说,印度裔人士往往善于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更有能力得到上级和他人的信任。

     

        江朝晖和张琦都认为,印度注重多方面培训IT人才,普及英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高,重视培养人际沟通能力,这些使印度裔人士来到美国后更容易适应美国的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要求。

     

        维维克·瓦德瓦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多年来一直研究印度裔企业家在美成功的“奥秘”。他认为,印度裔这些年在美国IT业等领域不断突破“玻璃天花板”,一个关键在于他们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构建起的强大人脉关系网络和支持体系。

     

        瓦德瓦介绍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在美国IT业小有成就的第一代印度移民建立了很多组织,数十位成功企业家一直在有意推动建立有助于印度裔发展、创业和融资的“生态环境”。

     

        “他们在打破玻璃天花板后,决定帮助其他人延续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越多印度人战胜那些障碍,就会减少后来者进取的阻碍,并帮助后人打开更多原本‘紧闭的大门’。”

     

        以1992年成立的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为例,其宗旨就是“寻找导师、拓展人脉、创业孵化和资金支持”,力图培养新一代硅谷的印度裔创业者。该组织还同12个印度城市及多个国家的印度裔行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络,促进印度裔在世界各国的创业发展。

     

        与此同时,相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创业者,张琦、江朝晖和瓦德瓦都认为印度裔员工更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打破既定规则。

     

        张琦曾在硅谷一所大学教计算机科学,对印度留学生喜欢提问、而中国留学生比较沉默颇有感触。江朝晖发现她的印度裔同事喜欢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愿意在社交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既突出了他们的存在感,又使他们便于吸收他人的想法。瓦德瓦则表示,尤其是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相比,印度裔更敢于表达自己。

     

        江朝晖以自己从一名初级工程师到全球性大公司副总裁的成功经历为例,鼓励华人要有自己的创新想法,并敢于跟高层分享。她表示自己在硅谷工作20余年,基本就是在这些方面做努力。

     

        (新华社旧金山8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马 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