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城市,一些村庄人去屋空,土地闲置,形成了大量人少地荒的“空壳村”。2008年担任福建省农业厅厅长之后,我时常到农村实地调研,发现偏远山区的农村“空壳村”现象日益严重。很多“空壳村”几乎8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仅剩少数老人妇女儿童留守村内,大量土地闲置荒芜,严重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当时我也注意到,有少数“空壳村”因为被外承包而收益良好。于是,我从农工党福建省委会派出工作人员,走访南平、三明、宁德、漳州等多市实地考察调研。经过反复思考、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空壳村”,动员有实力的农民、企业家来开发闲置土地。
事实上,当前大量闲置社会资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据统计,过去十余年间有近80起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投向农业企业,涉及金额约60亿元。但要使社会资本进入“空壳村”发展现代农业,困难依旧很多。
土地流转难就是最大的阻碍之一。以福建省为例,“空壳村”农户人均占地较少,一般人均仅有0.3~0.5亩地,导致土地权属分散,社会资本要获得大面积连片土地的经营权就要与各农户协商,从各家各户收取土地。但有的农民即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将闲置土地租赁给他人,因为他们在城市并没有十足的安全感,担心有一天回乡后面临无地可种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连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十分困难。
除此之外,社会资本进入“空壳村”还面临基础设施差、投资风险大和技术依托缺的问题。“空壳村”多处偏僻之地,资源匮乏且交通不便、电力不足、信息不畅,公共设施常年失修。在投资风险的问题上,农业投资存在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信息预测和预警能力差给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技术方面,很多投资者缺乏农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又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导致他们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存在盲目性,经济收益欠佳。
要使社会资本顺利进入“空壳村”,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消除农民的担心和顾虑,大力推进城镇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证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民迁入城镇之后,他们的弃耕土地如果能适度规模集中经营,也将提高农民收入。合理的适度规模,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与在家务农收入大致相同,此时土地集约化耕作就达到了最理想的水平。在福建,可能要8户农民出局,耕地让2户农民发展(户均15亩左右)高优农业,农民户均纯收入才有可能与外出务工收入大致持平。
集约化有利于形成连片土地的整体承包经营权,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否则,一旦他们回乡,没有经济来源,会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引入社会资本需要注意规模适度,不可将土地全部交由少数几个人承包。各地农业部门可考虑设计一些能达到打工收入(如5万~8万元)的农业生产“经营包”,并指导留守农民开展多种经营而实现在家致富。
为改善“空壳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修建通向山区的道路,对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给予支持。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优化配套的医疗、教育条件。只有改善了“空壳村”的软硬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便于投资项目的开展。
同时,还要重视投资风险。政府和有关单位可给予投资者以适度的“风险基金”和保险扶持,提供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有开发“空壳村”土地所需的大量资金和生产条件,消除其后顾之忧,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缺少技术依托的问题可由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为投资者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和开发项目调研论证、可行性分析等服务,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项目支持。做农业投资,项目选择很重要,可在“空壳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产、购、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主要项目则需因地制宜,可以是优质水果蔬菜、食品加工、休闲旅游等。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周洪双、袁佳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