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时代先锋

    一位炮兵的“转型”历程

    ——济南军区某炮兵旅“远火营”营长轩继东自述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李东星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03版)

        【人物名片】轩继东,济南军区某炮兵旅远程火箭炮营第二任营长,1999年9月入伍,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指挥员。

     

        初见轩继东,没有想象中的高大魁梧,身材偏瘦,但眼神犀利,作风干练。不论是旅领导还是普通战士,对他的评价十分一致:“是个打仗型营长”。“真的出了几身透汗。”提起自己的“转型”历程,轩继东不胜感慨。

     

        2011年,我从旅作训参谋岗位升任“远火营”营长。按理说是喜事,可我半点高兴不起来:别看自己是科班出身,操炮多年,但对“远火”只能算“门外汉”。

     

        专业不通,何谈带兵打仗?就连想上车摸一下装备,都被一名士官客气地拦下来:营长,你不能碰,请先熟悉新装备操作注意事项。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想自己当了十几年炮兵,在排长、副连长、连长、作训参谋等多个岗位摔打磨炼,哪个不是干得有模有样?现如今却成了新装备的“门外汉”。

     

        第二天,我换上列兵军衔,打起背包住进班排,一个个拜师、一项项学,整整5个月,我连拜18位师傅,没日没夜地在炮车上摸爬,终于熟悉了所有岗位,拿到了“远火营”指挥员的“合格证”。

     

        这种转型阵痛,在“远火营”每个人都经历过。

     

        列装后第一次调炮作业,按下按钮,看着炮身徐徐升起,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但这股高兴劲还没过,收炮时炮身却不听指挥,怎么也回不到原位,显示器“错误,未到位”的警告不断提示。我们当时都吓坏了,认为是把装备搞坏了,赶快给厂家打电话,没想到只是输错了一个参数。

     

        如果说单兵转型靠的是勤学苦练,那么整体的转型,就不单单是一腔热血,更要靠否定自我的勇气、另辟蹊径的探索。

     

        全营组网训练是远火系统形成体系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新装备训练最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几十台装备都要互联互通,而且口令传输必须准确有序,不能延迟,更不能抢先。组网训练才开始,报告五花八门、电话此起彼伏,营长、连长的指挥口令根本传不下去。

     

        实车组网搞不通,那就在车下用最笨的喊口令的方法开始练。大家按照车上的战位围成一圈,像对台词一样规范口令、梳理流程,学习室、操场上、宿舍内、路灯下,能用的地方、能用的时间全都用上了。全营就像着了魔一样,训练术语都成了日常交流口语,把开会叫“组网”,把动员叫“过电”,把讲评叫“自检”。就这样边摸索边总结,我们编写出上万字的《口令对练总表》,终于解决了各要素各自为战打乱仗的问题,实现了班排连营协同操作、有序运转。

     

        “远火人”天天都在埋头赶路,常常忙得顾不上家。

     

        2011年10月,我营接到参加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练的命令。就在出征前夜,我突然接到妻子电话,儿子高烧不退,喉咙出现脓点,妻子也患上重感冒,不能下床。

     

        营区离家只有十几公里,一去一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我知道,明天就要出征了,还有很多事要部署、要交代。我忍痛挂掉妻子的电话,麻烦年迈的岳父岳母连夜赶到家中,将她们母子二人送到医院。

     

        对营官兵来说,转型的重担在肩,形成新质战斗力的压力如山。我深知,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备战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我最渴望的,就是不断地出征。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李东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