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我和我的战友

    左权:将军英名留太行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李文忠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05版)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殉国。噩耗传出,举国悲愤,朱德总司令含泪写下了这首诗,以纪念左权将军。

     

        年近八旬的王照骞是“八路军故里”——山西省武乡县的一位退休干部,他曾多次走访过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和警卫员郭树保,一直致力于左权将军事迹的收集整理工作。

     

        就在左权牺牲的当天中午,他自己突出重围后,又命令警卫员郭树保一定要把走散的机要员找回来,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下午两点左右,在掩护最后一批人冲出包围圈后,一颗炮弹在将军身边爆炸,将军头部被弹片击中……王照骞说,在战斗中,左权将军时刻记挂着别人的安危,全然不考虑自己的安全。

     

        为解决八路军严重缺乏枪械弹药的困难,1939年左权将军亲自筹划,建立了黄崖洞兵工厂,每月可生产4个营的装备。朱德称它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为保护好这颗“明珠”,将军亲自指导战士们伐树木、烧石灰、挖战壕、修碉堡,进行地形改造和工事构筑。严寒中,将军穿着和战士们一样单薄的旧军装,在黄崖洞、水腰山周围两千多米高的山顶上爬来爬去,选择地形配备火力。在山上,将军走得两只脚都长满血泡,又正值痔疮发作,一天走下来,衬裤上都是血,郭树保要拿去清洗,将军却一定要自己洗。几个月的艰苦奋战,黄崖洞兵工厂构筑起了以地堡为主的坚固的明暗火力点、简易投弹所和断续堑壕相互连接的环形防御工事。王照骞说,将军对大事小事都极为认真,事事亲力亲为。

     

        在黄崖洞兵工厂附近有一个村子叫左会村,这是个常遭遇干旱的地方,老百姓吃水也极为困难。1941年夏天129师医院进驻该村,吃水更是难上加难。左权将军知道后,亲自带总部警卫团的战士们进山寻找水源。几天后,在一处断崖下,将军发现这里的草木格外茂盛,拨开古藤看见有湿润的泥土,断定下面埋有泉水。一连几天的挖掘,一股清澈的泉水终于从石缝中喷涌而出。后又开山凿石,修了一条5华里的水渠,把水引到左会村。至今,这股清泉仍滋养着当地人。王照骞说,从此,当地人就亲切地称将军为“左圣人”,称这眼泉为“圣人泉”。

     

        “指挥作战,将军更有过人之处。”王照骞说,1939年10月,左权调集部队,将进行“扫荡”的日寇包围在黄土岭,歼敌900余人,击毙敌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左权强调要“稳”字当头,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军的进攻,最终歼敌千人,警卫团仅伤亡160多人。

     

        “练兵就是提高战斗力。”郭树保在文章中回忆,这是左权将军常说的一句话。在战斗间隙,将军总是要求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地训练。在一个深冬的夜晚,正下着大雪,将军全副武装来到总部警卫连住的窑洞中,先和战士们拉家常,后又动员大家“待在屋里闷得慌就和我一起出去看看雪景”。被调动起热情的战士们跟着将军向大山里冲去。训练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战士们都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最后和将军一起站在山顶,放声唱起《我们在太行山上》。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李文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