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江苏无锡惠山区:“驻村律师”打通法律进村“最后一公里”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5日 02版)

        遇到矛盾纠纷怎么办?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驻村律师”已成为当地村民不约而同地首选求助对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于2013年启动“一村(社区)一律师”工作,聘请144名专业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与全区110个行政村“结对”,开展现场咨询、专题讲座和法律援助等活动。“政府买单,让律师进村,解决了法律进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惠山区司法局局长袁斌如是说。

    现场咨询+电话公示:村民随时随地联系“驻村律师”

     

        过静是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也是惠山区聘请的“驻村律师”之一。每周五下午,她都会从单位开车半个小时前往“结对”的惠山区堰桥街道长安社区,现场接受村民的各类法律咨询,并宣讲法律知识。

     

        在长安社区人流集中的地方,立有惠山区公共法律服务公示牌,“驻村律师”过静的“坐班时间”和地点、手机号码都写在上面。每个“驻村律师”都有自己固定的“坐班时间”。

     

        “这是为了保证村民随时随地联系律师。”惠山区司法局副局长翁颖表示,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财产纠纷、民间借贷、婚姻情感等问题呈上升态势,村民对法律知识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及时得到专业的法律指导,既能有效化解纠纷矛盾,而且能培养村民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法律知识+耐心调解:半年化解249起矛盾纠纷

     

        “真的太谢谢您了,范律师!”小董是惠山区洛社镇玉田村村民,爷爷生前留有一处农村宅基地,父亲和叔叔曾拟过一份财产分割协议。后来宅基地统一登记时,由于父辈不在无锡,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上就登记了堂哥的名字。前几年,宅基地碰到拆迁,他和堂哥的纠纷就一直没有停歇,也没有进展。

     

        小董告诉记者:“‘驻村律师’告诉我们父辈的财产分割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应,即使使用权人只登记了堂哥的名字,我和堂哥仍共同享有宅基地继承权。前后花了四个月时间,最终遗产纠纷得以调解。”

     

        “除了专业的法律知识,‘驻村律师’还需要善心和耐心。”“驻村律师”范蕾深知这不仅是一个工作身份,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全区“驻村律师”今年上半年为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6106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49起,开办专题法律知识讲座114次、受众人数超过20余万。

     

    政府购买+口碑效应:探索良性发展机制

     

        “驻村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工资由谁付?目前,惠山区实行政府购买,对“驻村律师”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但相对于律师的收入而言,补贴明显微不足道。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在兼有公益性的同时,如何保证‘驻村律师’工作的持久积极性。”翁颖坦言。

     

        “起初是怀着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做这项公益事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律师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渐渐地,我们发现当地企业和个人有诉讼案子都会优先找我们。”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是“一村(社区)一律师”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所里7名律师与惠山区12个村(社区)“结对”,负责人王卉青说。

     

        惠山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会长缪建平告诉记者,“驻村律师”大多都是律师界的佼佼者,不仅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和口碑,而且也为当地案卷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政府购买+口碑效应,‘驻村律师’工作有望实现良性发展机制。”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