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我眼中的名人

    李幼斌:反对抗战剧的“浮夸风”

    作者:李卓尔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5日 08版)
    《马占山之决战江桥》中的李幼斌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吉林迅速失守,“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随后,日军北进黑龙江,遭到马占山率领的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马占山率领13000名中国守军,凭借百米射程步枪等简陋的武器,对装备有飞机、坦克、重机枪的30000多日军进行了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马占山带领军队撤出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然而,这些“残兵败将”仍被人们称为“真正的捍卫国土的勇士”。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长叹,“我马占山败了,可是中国胜了”。

        今年,这场悲壮的“江桥抗战”将被搬上荧屏。日前,作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抗战历史剧《马占山之决战江桥》正在大连旅顺拍摄,出演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的是著名演员李幼斌。

        为了演好马占山这个角色,李幼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阅读相关书籍,如《江桥决战》《马占山传》等,并在开拍前赴齐齐哈尔拜访了马占山的长孙,试图从零星的记录和回忆中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之前有一部电影,主要讲马占山的难处,把他写得太正了。”李幼斌说,“一身正气的形象放在胡子、马贼出身的马占山身上是不太恰当的。”在《马占山之决战江桥》中,李幼斌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突出表现马占山“匪气”的一面。当我问到他对马将军的评价时,李幼斌回答:“‘九一八’后,和日军正面交战的,马占山是第一人。在武器配备和部队人数都远远不如敌人的情况下还坚决抵抗,体现出了他的抗日决心。”

        无论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李幼斌接拍电视剧都十分谨慎。而对于当下电视剧的“浮夸风”,抗战题材电视剧的“雷化”“神化”,他都表示坚决反对。“电视剧里对抗日战争的歪曲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李幼斌说,“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不是娱乐观众就能糊弄过去的。”

        尽管李幼斌在各种影视剧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仍然认为剧本是成就一部好电视剧的最重要因素,演员永远是其次的。的确,“手撕鬼子”“绣花针杀敌”“裤裆藏雷”等桥段不能靠演员的力量来弱化其“雷人”程度。李幼斌直言,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电视剧剧本,从各方面评判,水平都比近年高出许多,尤其是写实风格的剧本,故事讲得合情合理,不胡编乱造,现在一些编剧抱怨演员篡改台词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因为剧本已经好得无可挑剔。“好莱坞的故事也是编出来的,但可以编得很精彩,而国内很多剧本尤其是一些本应十分严肃的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剧本,已经编得不负责任了。”李幼斌说。

        在之前的采访中,李幼斌曾透露自己不喜欢“挑战”——演员应该演自己了解的、驾驭得了的角色,演不了的不能强求,因为“演员这个事不是下决心就能做到的,完全是一种感悟”。正是秉承这一职业原则,他将每个接手的角色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些角色大多分布在他熟悉的生活剧和抗战剧中。李幼斌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却对抗战题材影视剧情有独钟。他直言自己确实没上过前线,但因为从小受过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情怀。《马占山之决战江桥》中就有一个马占山大骂鬼子的片段,李幼斌演得十分痛快。

        纵观四十年的演艺生涯,李幼斌演过的军人不计其数:张子明、李云龙、张灵甫……每个角色都有军人的共性,又带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在他的诠释下避免了脸谱化、刻板化。“军人和军人之间是不同的,”李幼斌说,“比如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军人形象就很不一样,再如马占山,既不是解放军的样子,也不会是国民党军人的样子,他有匪气,也有老派的东西在里头。”

        业余时间,李幼斌的生活相当简朴。不拍戏的时候,他就在家看新闻或是出门散散步。纷繁的娱乐圈和各色八卦新闻,像是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他从不会放在心上。当问及是否会参加当下大火的明星真人秀和其他商业活动时,他便摆出“卖老”的口头禅,笑称:“岁数大了,不去那些玩意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