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不顺眼就检查谁,和谁关系好就不查谁。”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降低了效率,伤害了公正,损失了国家利益。
如何终结“任性”检查?
电脑“做主”,打破寻租交易空间
“双随机”,这个最早发端于海关执法检查现场的专业名词,正在因李克强总理的赞许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推广而热起来。那么到底什么是“双随机”?
7月3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报关大厅内,某公司向海关申报出口一票货物。10秒钟后,该票货物被海关计算机系统随机抽中需要实施查验;几乎同一时间,海关查验部门收到查验指令,系统立即自动派单给被计算机随机抽中的两名查验关员,对该票货物实施查验。
这是广州海关隶属南沙海关实际应用“双随机”抽查机制的一个场景。
“双随机”是“随机选择布控、随机派员查验”抽查机制的简称,具体做法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预设好的参数,随机抽取查验对象、随机选派查验人员,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监管制度的创新,不仅增强了监管科学性和执法公正性,也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了重要启示。
阳光执法,让企业放心。“实行‘双随机’抽查制度,派单、查验完全是电脑随机的,跟哪里的企业、哪个人报关没有关系,通关流程完全公开透明,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地企业来说,是一颗定心丸。”8月5日,三河汇福粮油集团饲料蛋白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杨磊在天津新港海关查验现场告诉记者。
全程留痕,克服“任性”检查
“‘双随机’彻底堵死了验‘人情货’的路子。”8月5日,在张家港保税港区查验场上等待检查的蒋经理感叹道。
过去,哪一批货被布控检查,哪一个关员来实施检查都由人为因素决定,存在“表面检查”和“人情监管”的情况,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而且有可能纵容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一位南京海关关员告诉记者,对过去存在的“人情检查”也很苦恼,但没有办法拒绝。
实施“双随机”杜绝了企业“走后门”“拉关系”的可能性,让企业不知道自己的货物是否需要查验,也不知道谁负责查验,不敢心存侥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亚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随机”使被抽中的企业机会均等,严格按规则办法就不怕查;让检查人员被抽中的机会均等,可以有效排除“特定关系人”的人情干扰,增强责任性。而且用机器代替人工“做主”,减少对布控查验的人工干预的同时,也自动记录作业信息,全程留痕,让责任追溯更加方便。
据海关总署负责人介绍,全国海关系统目前已有55%的查验采用“双随机”方式,到今年年底,这一比例将会提高到70%以上。
改革无死角,做好“机制链条”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随机抽查监管的具体措施,要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
唐亚林指出,海关等执法部门直接面对事中事后监管第一线,涉及巨大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利益,实行“双随机”机制,有利于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优化监管机制。
事实证明,“双随机”的实施不仅使海关的检查更加公正透明,而且也提高了海关检查的工作效率。根据估算,由计算机随机分派单据,每票单据可以节省半小时。
据统计,天津新港海关目前98%的出口单据在24小时内就可以通关放行。海关总署有关人士表示,提高工作效能,就是对企业最好的服务。“双随机”在为企业节约时间的同时还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以进口货物为例,一票有20个集装箱的货物,因为随机布控后,检查比例由1/3下降为1/4,会为企业节约2000元的成本。”新港海关查验处处长孙国利说。
在肯定“双随机”这一制度创新重要意义的同时,唐亚林也指出,要发挥好“双随机”机制,还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整个监管过程视角,做好“机制链条”建设工作,即事先“列清单”,事中“双随机”“适度查”,事后“用结果”,从而让机制创新作用得到高效发挥。
(本报记者 张翼 本报通讯员 张艺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