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专家热议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文化战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陈恒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3日 14版)
    “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陈恒摄
    云南文博会上的刺绣工艺品琳琅满目。本报记者 李慧摄
    云南文博会上的特色手工艺品展示。本报记者 李慧摄

        在各地紧锣密鼓地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之际,云南也开始了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战略的新探索。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应如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如何推进区域文化共赢发展?在日前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云南省文产办主办的“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学术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对此进行了热烈研讨。

     

    1.辐射与融合:

     

    发挥云南地缘、人缘、文缘优势

     

        背景:“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4060公里,占我国陆上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它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通道。此外,包括空、陆、水为一体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使得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构建了更为密切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拥有更多交流发展的渠道和优势拓展的空间,这也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基础。”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说。

     

        辐射与融合:发挥云南地缘、人缘、文缘优势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4060公里,占我国陆上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它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通道。此外,包括空、陆、水为一体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使得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构建了更为密切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拥有更多交流发展的渠道和优势拓展的空间,这也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基础。”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说。

     

        在云南社科联主席范建华看来,云南的地缘优势体现在连接“三路”“两洋”和“两洲”。从国际看,云南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从国内看,云南是中西部地区走向国际的重要门户。

     

        “云南一方面承接黔、湘、鄂等中部内陆地区和渝、川、桂等西南地区,一方面扮演上述省市区对外的前沿窗口角色,使得云南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尤其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战略中的门户作用极为突出。云南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中的国家战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范建华说。

     

        除了地缘,在李炎看来,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优势还表现在人缘和文缘。“从人缘而言,国之亲,在于民相交。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有17个跨境民族,其生活、婚姻、习俗等同根同源,这种人缘关系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另外,南亚东南亚有很多华侨,中华文化早已通过他们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彼此友好关系久远。”

     

        李炎分析,文缘优势体现在,一则双方历史上的交流联系从未中断过;二则华侨使得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更为密切;三则双方以佛教为主体的民族宗教的存在和渊源,拉近了彼此关系;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间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这种文缘优势的基础和条件。

     

        “正是以上的三点优势所在,助推了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李炎认为。

     

        “跟云南周边相比,云南已经构成为文化产业高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明在调研边境少数民族发展后发现,在全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只有云南发展水平普通高于周边,民族文化管理普遍和谐,文化影响基本上是往外走。“周边国家是买你的东西、看你的电视、听你的歌、买你的书,而不是大量的东西往里进,所以已经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高地。”张晓明说。

     

        专家表示,云南处于几个大的“经济廊道”“文化廊道”的重要节点或者交汇点上,具有发展廊道经济文化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未来云南应当依托在国际国内廊道经济发展、文化廊道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云南在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合作交流中所具有的地缘、文缘、人缘优势。具体在人文交流中心的建设中,推进南方丝绸之路的复兴、积极融入藏羌彝族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利用好茶马古道等品牌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全面提升云南的文化软实力,并且通过云南这个重要的枢纽,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多样文化的集聚与展示。

     

    2.经贸与人文:

     

    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无缝对接

     

        实践: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在云南既有国有文化企业打造的《吴哥的微笑》、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项目境外推广,也有新知集团华文书局、憨夯民族手工艺品等民营企业携独特文化创意产品冲出国门的异彩纷呈。云南积极配合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经贸与人文: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无缝对接    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在云南既有国有文化企业打造的《吴哥的微笑》、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项目境外推广,也有新知集团华文书局、憨夯民族手工艺品等民营企业携独特文化创意产品冲出国门的异彩纷呈。云南积极配合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专家表示,云南的地理区位、发展条件使其可以成为连接世界三大经济圈——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这为云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提供了突出的优势。

     

        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云南应从何处发力?对此,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有四个关键,那就是打造文化融合区、交流先行区、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稳定器。

     

        “通过建设文化融合区,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实现创造性转化,现代科技、知识产权得到了广泛开发和运用,形成一批创新性发展的特色文化企业;交流先行区意味着区域合作机制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方面更加凸显;而区域稳定器是我们目前战略思考的重点,怎么能够在这样一个辐射区域之内,深化不同民族宗教国家之间的理解,从而达到睦邻友好、和睦相处。”熊澄宇说。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指出,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进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走廊建设,互联互通,打造命运共同体。要推进南方丝绸之路三大经济文化走廊和文化圈建设,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要通过打造区域性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文化品牌和国际文化贸易新平台的历史机遇,来规划我们的文化品牌国际化推广战略。”四川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认为,未来云南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区域性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促进多元一体的跨境文化融合。

     

        “文化产品的推广,既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引进来的过程。”赵红川具体分析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在藏羌彝区域的文化和区位优势,楚雄、迪庆、大理要带动建立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通道,特别是在周边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实现共享,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加强进口文化贸易,特别是旅游游客的进出口贸易及通关贸易。

     

        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阳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在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合作中,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遵循平等、包容和互鉴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互相借鉴。

     

        专家建议,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建设中,云南区位优势明显,应整合相关资源,打造文化品牌,重视云南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利用,在与南亚东南亚合作交流过程中,做好文化遗产的联合申报与保护传承,创新文化走出去与传播的路径。

     

    3.交流与互鉴:

     

    推进区域文化共赢发展

     

        今夕: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辟的“蜀身毒道”,使云南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纽带,商贾穿梭,不绝于史。2000多年来,云南始终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先后修建和开辟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中缅油气管道,始终把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方丝绸之路古道是文化的传输带,云南是中华文化与印度及欧亚文化双向流动的枢纽,这也对今天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文化的多样性在国际社会是一种共识。文化跟经济不同,经济可以强调全球一体化,但是文化不能一体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认同。”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指出,在文化体系上,如何用中华的文化、用佛教的文化、如何用亚洲的文化与东南亚、南亚实现互通互融值得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指出,在文明交流中,要特别重视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及其现代发展中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区域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文化政策进行深入研究。要把握和思考文明现状和它的参差性、多样性、复杂性,在文明互鉴过程中推进区域文化共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建刚认为,云南要在市场平台上与各国参与“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通过文化产品与服务以及打造创意城市两个抓手,打造亚洲文化认同。要有产品拿出去,要抓产品和精品创作。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认为,要打造创意城市,必须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设立基金,来鼓励创新,引导新材料、新技术、高科技与民族文化实现有机融合。要从公共政策的层面统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税收和地方征收的各种费用方面给予倾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施惟达指出,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交流与贸易,重视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文化战略的建立,通过“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贺圣达建议,要通过研究和借鉴东盟推进东南亚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东盟、东南亚各国进行“政策沟通”,共商全面推进双边社会文化合作的制度框架、合作内容,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采取多样方式,在广泛的领域内进行交流与合作。

     

        (本报记者 李慧 陈恒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